14 风起第2/3段
总的来讲,农户主动成为佃户,对他们的收入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不出徭役,就意味着有很多的时间,去做工,松江府织坊的工钱还是很客观的。
高官的嫡孙看上了一家所谓佃户的女儿,话说这女儿确实漂亮,当然已经与他人有了口头婚约,嫡孙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去佃户家求婚。
佃户也是聪明人,反复权衡,认为自己的女儿嫁作普通人做主妇,肯定比去大家户做妾要强一些,于是坚决不同意。
问题的关键,佃户家中并不贫苦,反而是小康之上的家境,衣食丰足,没必要去攀这门亲,而且不知道是排名第几的妾室。
嫡孙也不是那种长相猥琐之人,相反,相貌自是堂堂,而且琴棋书画诗书俱佳,也是难得的良人,所以他很自信,也是锲而不舍,也很享受这种追求的过程,反正他也无事可干。
反复几次后,他兴趣盎然,倒是手下的狗腿子耐心渐失,私下里用了一些威胁的手段,当然很是克制,并没有伤人之类。
此事被文人们加以渲染,就成了高官家人恃强凌弱,恣意妄为,简直视天理国法于无物,文者,装饰也,文人的强项,就在于对事的装饰渲染,而背后有个天理正道大义作为依仗,于是乎,群起愤怒,稍加串联,就是一股洪流。
同三后来认为,这其中必然是不轨之人,在其中煽风点火,忽悠这些文人去的,也就是说,这些文人是被自己信服的大道理胁迫去了。
否则,嫡孙为何不去明抢呢,真要抢去了,这亲事也就成了,高官的府邸,外人基本上是进不去的,消息也就围住了,不被外人所知。
再说,即便是嫡孙强抢民女,有衙门在呢,文人先起哄是不对的。
如果同三是文人,在当时那个场景,绝对会一走了之,这屁事,与我何干。所以他不是文人,他没有文人那种以天地为己任的情怀。
###
高官倒了霉,这群文人拿着帖子,直接到了高官府邸。
文人之间是有串联的,毕竟一起赶考过,一开始就是十几人,到了晚间,赶来的文人就越来越多了,加上他们的随从,高官府邸门前也聚集了几百人,当然,其中很多看热闹的群众,还有卖吃食的乡民们。
高官致仕后,在华亭府外建有庄园,有土地十几万亩,不是一般的富贵人家能够比拟的。
高官怎么会理这些微末人等,他门生故旧满天下,自是不怕,吩咐下人,不要理会,这些人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他也很在意自己的名声,知道作恶不能外传的道理,喊来嫡孙,询问之后,晓得了嫡孙只是上门提亲被拒,过后也并没有做什么;不过,为官多年,他也不会偏听偏信,也让人将女子的父亲请来,结果自然是符合嫡孙所言,自己家人无罪,就不管了。
同时,他也让管家拿着帖子到府衙和县衙去照会。
两处衙门如临大敌,在衙的官员全体出动,来劝说这些文人。
从下午开始,这里的人越聚越多,不断有人从府城成群结队而来,晚饭时分,几千人拥到了鹤湖。
府县两级官员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文人,结果适得其反,文人们正好借此机会,展示一番自己的高贵品格,这寒冷天气下,愣是在庄外苦等一夜,高官的宅门依旧紧紧闭起,一副关我何事的态度。
第二天,九月二十四日晨,高官庄园外的人群也达到了万人的规模。
胡姐夫全程参与了此事,他的表现,差强人意,也不是那个鼓动者,他能做的就是跟在众文人的身后,简直就是打酱油的。
当然,他的心也是热的,也是在心中苦思冥想,如何伸张正义,可惜的是,他在文人中的地位不高,慷慨陈词的不是他,振臂高呼轮不到他。
当然,文人们最后,也只是沉浸在这狂热的气氛中,倒是忘了他们来做什么的。
历史总是相似。
若是知府知县不来,说不定这些漫无目的的人都就散了。恰好他们的到来,以及那么低的姿态,为无目的的文人们,提供了现实的靶子。
官官相护,为虎作伥等词语就被说了出来,文人们完全忘记了,他们每天早上去府衙这边吃早饭的初衷,不就是要在官员面前混个脸熟么。
这样以来,更加激起了人们的义愤填膺,觉得此事其中必有猫腻,至于此事到底是何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于是,所有人变成了乌合之众,他们来这里的诉求,或许仅仅是为了参与,为了体验这种气氛。
一些地痞流氓土棍街溜子借势而动,翻过墙去,将高官家丁一顿好打,与文人一起冲进府内。文人本是讨个说法而已,可是流氓们却是要钱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