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火第2/2段
后宅就是后堂,也是内宅,安青延她们住在里面,内宅的大门方位在东,中堂东侧有过道直通内宅大门。
中堂后院的西边,有一个月牙门通向内宅,加了山墙,在院子中看不到,这种设计兼顾了实用与隐私。知县可以直接从内宅步行到中堂,这应该是标配。
所以说,县衙的设计很是精妙。
中堂是县令办公的地方,是个四四方方的大殿,正中用厚木板做了隔断,分为前厅后室,前厅是县令日常办公的处所,一应办公物品齐全。隔断后面是起居室,供县令休息。起居室连着独立的后院,外人是不可以进入到起居室和后院的。
这以后就是沈海居住生活的地方,沈海自然不可能与安青延她们住在一起,又不是夫妻,没那么亲热,况且,他对安青延等人的印象并不好,总是应该保持些距离。
沈海的行李简单,一个包裹就是全部,床上用品都是陈立功预备好的,都是新做的。自己的那几件衣服,挂在衣架上,安青延让沈云将她亡夫的书籍都搬来了,占据了整个书架,这令沈海很是反感。
中堂有两个耳房,房门就开在前厅里面,用作师爷和县令书办的办公室,办公室统称押房。周师爷一来就占据了右边的这个押房,左边的暂时空着。
县衙北面是三座宅子,正中的自然是知县的,知县宅子的西边按例是县丞的宅子。
东边的宅子是主簿的,前后两进,前院做办公用,后院是家眷的住处。
不过规格比县令必须低一级,县令后宅是四间正房,其中正中的两间应该有六间大,而主簿只有三间,堂屋略大。卢氏县城应该是本朝修建,建制都是先修堂屋,然后再搭着堂屋的山墙建了两侧的从屋,堂屋高大宽敞,从屋相对矮小。
四合院自然都标配厢房。主簿宅子的一进房也是办公的地方,紧挨着户房。整个县衙就方方正正,用围墙围起,在东西也各自设置了一个便门,一般来说,大家都是从东门进出,这里更方便,县衙后面就是县城的东西向大街,东边就是那条南北向的主街,结构相当清晰。
县衙只能由官员居住,其他人住在这里只是办公或值班,六房里面都有值房。
南边大堂的两侧都是给衙役办公的役房,县衙大门两侧也分别建有衙役的值房。六房就是六座四合院,很小的那种。沈海去看过,除了户房,六房与役房都是很久没人住过了,尤其役房,隐约能看到灰尘。
县衙西边的围墙外,就是县学,面积大得很,除了教室,也有县学的学子住所,当然老师都有单独的宅子,也只是一进的四合院,不过县学教授的宅子在县衙里面,在县丞宅子的南边,隔着围墙,紧挨着县学。东边围墙外,牢狱的大门向东,门口是个大广场。
大堂的前方就是县衙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门,大门白天都是关着的,还用栅栏围起了,如果没有大事,没人会走正门,这是朝廷制定的礼仪。都是走两侧的小门,小门也不小,至少比普通的宅门要高大宽敞许多,还能进马车。门口两侧,各有一个贴告示用的亭子,日常政务公示,就在这里。
第二天,安青延就把后宅收拾好了,还带着沈云把县衙里的每处地方都转了一遍,也是十分满意。
至于周师爷住哪里,爱住哪住哪,沈海才懒得理。来之前知府的意思很明显了,卢氏的情况如此清晰,穷县一个,根本不需要官,皇权不下乡,知县就是个吉祥物,周师爷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去吧,读书人的政治理想一大堆。
再者,来之前也与安青延她们说好了,沈海与她们之间互不干涉,周师爷替代沈海行使衙内的职责,也就是说,他与陈立功两人来维持县衙的运作。
还好,他比较认真,沈海倒也省心。
住进县衙,感觉就是空荡荡,偌大的衙门,暂时都属于自己了,沈海不禁有些豪狂。头三天,别说三班衙役,衙内不种树,连个鸟都没有,沈海觉得无聊。
白天,也只有陈立功一个人在户房处理事务,当然也会早早地来找沈海请个安,就是报到一下,履行点名手续。
沈海让陈立功将县衙应该有的职务列下来,也包括年俸,然后自己一一地琢磨。陈主事知道他要烧火了。
沈海对陈立功此人的看法,是相当满意,认真、懂礼数、守规矩,至少这两三天是这样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