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冲突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相比较这些,沈海更看重打铁这门手艺,就像鸭绒的处理一样,并不需要太多的探索与试验,就可以在这个时代形成代差,对同行业来讲,是绝对压制的。

  很简单,炒钢法太费人力物力了,哪有高炉炼铁的规模效应好,沈海也是幸运,卢氏的铁矿石质量好,坩埚的碱化也做得好,出来的钢的质量,总归比李家的好上千倍万倍。

  有了这些,营造所里出来的钢,直接就用来打造工具了。

  于是,木匠、铁匠用的工具,陆续被打了出来。一些打磨的设备,也被造了出来,效率很高。

  至于原材料,董家河的建设由陈家牵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炉正在建造,选矿设备也是因陋就简,反正要不断改进,一个小型水塘修起来了,水碾解决了磨料的难题。

  至于高炉的建造与操作,从贺家和柯家这里去了好多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三家全程参与了营造所这边的高炉修建,谁让他们会炼铁。

  工钱暂时没有,只是管吃住,等出铁后,用铁来补偿。

  当然,柯家才是炼铁的主力军,他们与陈家又老亲,话也好说,办事也实在。

  柯北山对炼铁最是上心,为了理解沈海所说,他甚至找人教他识字,快四十的人了,好学如斯。

  毕竟建个高炉,单靠他们这些铁匠是不行的,就是那个高炉的比例放大,这些人就抓瞎,陈立功就动员了好几个识字的木匠,反正一点点探索吧,磨磨唧唧一个半月才勉强建好。

  贺家也比较鬼的人,也派子弟去董家河协助建高炉,看样子,不想柯家独占这门生意。小地方的斗争,都是暗斗,明面上,大家都是和气生财。

  挖矿的矿工,也是由那位发现矿的铁匠牵头,招募了很多人,也有些难民,沈海把自己的私房都拿了出来,加上陈家康家那里出的三百两,保证了这些矿工的收益,要高于种地,每人每年至少十两银子。

  矿工的衣服和防护都是沈海亲自设计,毕竟这是卢氏有史以来第一批矿工。

  总之,暂时还指望不上这边的铁胚。

  不过,也催生了一个类似于产业工人的人群。

  ####

  一旦炼铁厂建成,卢氏县内被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有铁专营牌照的家族了。一共两家,朱阳关李家和旧子乡林家,林家也有铁匠铺,主要是在洛河下游的乡下卖。

  他们也是紧盯着董家河这边的铁矿。

  卢氏县城这边的铁胚,只能从李家进,毕竟李家专营铁胚。

  不过李家心狠,铁胚价格定的死高,这种垄断经营,定价高是可以理解的。在茅津渡那边,陕州铁一斤熟铁也就三十文不到,可是到了卢氏,却到了八十文,还是生铁,怪不得铁匠们要去商南进铁。

  不光是铁,李家的盐价也是贵地离谱,陕府这里也就十五文一斤,到了卢氏要三十多文钱,直接翻了一倍。

  沈海特意问了书吏,李家的盐铁票引每年也不过二百来两的银子,还是解往陕府的。

  沈海对李家的印象自此变得很差,明显的奸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混账家族呀?

  ####

  营造所里的大部分铁胚都要沈海付钱,这也没办法,创业艰难么!谁让县衙里没钱。

  沈海也不舍得呀,一次就要花去几两银子,地主家也没有存粮呀,好在那些铁匠仁义,也送来不少铁坯,但是架不住用得多,工具打出来之后,大多是半卖半送,每次都赔好多钱。

  一次大集的时候,沈海专程拉着陈立功到李家的盐铺这边,陈立功知道沈海对这盐价不满,也是警告了李家,可惜李家也仅仅是将每斤降了三文钱,依然是暴利。

  沈海看到老百姓买盐的时候,那个逼仄样,也是难受。一斤盐要八斤粮食,一亩上等田,一年的产量也就三十斤盐,也就是说,一个中农,一年要拿出十五分之一的收入来买盐,简直是喝血。

  很快,李家就从沈海这边弄去了三十多两的铁胚钱,沈海那个心疼呀?没办法,都是贺家铁匠去采买的,薛照也在旁边,据薛照透露,李家就是不肯降价,买再多也不行,沈海与贺家的面子都不买。

  问题是,营造所这边打造的铁器,因为无法量产,没有买家,那些个锯呀,雕刀呀之类的,都让他折价很低送给了木匠们,让他们拿出几两银子都是困难事。

  而卢氏能用到精钢的地方,确实不多,还不如铸铁来得实在,犁头、铁锅都是浇铸的,自从柯家学会了坩埚化铁之后,再也不用那个笨重的炉子,直接浇铸铁锅和犁头了。

  对于沈海来讲,只能是熬,熬到董家河那边出铁再说。

  ####

  作为外地来的官员,沈海一直怀疑,李家是不是在给自己下马威。

  如果这个猜疑是真的,他还没法应对,至少无法李家也仅仅是将每斤降了三文钱,依然是暴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