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纸坊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花妹给沈海沏了茶,沈海就坐在那里,等着陈立功的解释,陈立功也说不出什么,确实他只征发了李家的人。“德业兄,我知道这卢氏县,你们四家之间关系很好,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下更多的人,不能让营造所成为私产。”

  接着,对陈立功讲起李家的无礼。

  陈立功在沉思,沈海也绝对不是没事找事来训斥他,只是让他给李家提个醒,接下来,如果做事再出格,本官可要出手了。

  第二天,在沈海的坚持下,陈立功又征发了县里能造纸的工匠,强行从李家纸坊抽了一名师傅,来教他们流程。

  话说两头,李家的目光肯定不浅薄,尤其那位孙姓的主管,心眼活泛,不停地询问沈海一些技术性问题,沈海也是喜欢这种人,也是倾心交流。

  有了工艺流程和试验方法,李家纸坊在孙管事的主持下,从未间断进行研究,调试其它易得材料,改善配方,沈海倒是经常去看,突破还是不少的。

  李家看来也下了不少血本,宣纸也能造出来了,当然质量差点,也能用,造纸的工艺程序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问题出在材料上,附着剂的原材料有猕猴挑的藤汁,卢氏肯定有的,但卢氏县不是宣城,没有青檀树,只能用速生的砍柴树树皮替代。

  沈海虽然不悦,但也不会对李家保留什么,也是提了不少好的建议。

  李家的尝试效果很明显,卢氏的植物资源也是很丰富的,纸张的种类自然很多了,沈海觉得这卢氏县内李家算是极其踏实好学的家族了,讨厌归讨厌,所以对李家子弟也是教授的比较多。

  接下来,营造所里尝试了其它文具的试验。有了这次教训,陈立功不敢征发单一家族的工匠了。

  他理解沈海的苦心,不希望技艺像之前那样,仅仅掌握在一两家手中,而且,沈海对他讲过,大家族应尽量用力在商事上,走出卢氏。小民没有这个条件,大家族再不去做,卢氏就越来越封闭了,人就会越来越愚昧。

  陈立功反复思索这个逻辑,认同之后,也是竭力支持营造所的工作。

  笔倒是好说,制造流程在民间就有,而且这里的皮毛不知多少,黄鼠狼的尾毛本身就不缺,之前只是未加利用,再加上河滩上成群的滩羊,真的是不缺材料。

  沈海也发现,这熊耳山南边才是宝地,什么材料都有,从制造文具开始,乡民们也慢慢地知道了精细分类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手中很多之前忽视的、废弃的材料能加工成更多的物品,而且这些可以换钱。

  墨,是个文人就会造,油烟墨松烟墨的工艺,并不复杂,见过的人,很快就能复原出来,胡修会制作药墨,也在营造所里教人做墨,于是就有很多人利用农闲在做,沈海也跟他们学做了两块墨条。

  营造所也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就是规范工艺流程,教给民众,让他们有副业可循。

  县学门口有空置的房子,李家就是李二姐想租下来做个文具店,尽管她家店铺多,但是县学门口毕竟方便,托了陈立功,陈立功知道沈海对李家印象不好,本来他自己就能决定的事,出于谨慎,还是给沈海通了气,没料到,沈海满口答应,房租就给县学做补贴了。

  沈海还说,李家这个想法值得表扬。

  陈立功从此事也晓得了沈海的规矩就是一码归一码,绝不随意乱来,按说,他喜欢沈海这个脾气,比较对味。与沈海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直接了,只要理正,在沈海这里没有不通过的道理。

  李家将门头稍微装饰一下,直接就垄断了卢氏的纸笔买卖,也收一些乡民的原料,例如羊毛兔毛、树皮等。

  后来,大集上,一大堆乡民带着货物就聚集在县学门口,很是不像话。

  沈海就让李家将货摊搬到广场,与陈家一样,设摊收货。

  如此,李家面临的巨大问题就呈现出来,就是产品过剩,他们养了那么多的工匠,单凭县学无法消耗掉这些纸张,况且,百姓送来的文具和原材料,他们也是收得很多,这就造成了,价格卖不上,还没有销路的问题。

  沈海也想治治他们,就一个劲地鼓动乡民往李家送货,李二姐想停下来,沈海就托陈立功去说服她。

  最终,这些多余的货物,还是要找销路的,于是陈家车队去陕府的时候,将她家的货物带上,李家这才好受了些。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