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太原(6)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革新不容易,崔展没有夸张。先太后本是一代奇女子,自太宗登基,便协助太宗燮理庶务。太宗朝晚期,边镇膨胀,每年供给边镇的衣粮器械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太后力主削藩,减少边镇供给;士兵战死、病死、逃亡等造成的自然减员,不再补录;招边帅入朝为宰辅,防止边帅拥兵自重。朝臣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论证,引用历史案例,斟酌执行力度,总算确定了几条比较柔和有效的策略。但没想到仍然引起高太清叛乱,以至于山河破碎,太后与皇上被杀,天下陷入目前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亿兆百姓辗转沟壑、曝尸荒野。历代改易制度、除旧布新者,莫不慎之又慎,些微不慎便满盘皆输者,比比皆是。崔展叹息了一声,道:“我当时反对削藩,主张怀柔,用几个藩镇之间的矛盾平衡彼此,因此与太后不和,便告老还乡。这些天我不断反思,刀在他手,翻不翻脸在他,只是早晚的问题。只恨没有在边镇坐大之前及时遏止,到后来已成必然之势。可以想见太后削藩时的压力有多大。知不可为而为之,殆近乎圣也,其太后之谓乎。”

  没想到在崔展口中,更真实的她是一个尽力匡救弥缝,呕心沥血的坚毅女子。崔展原是翰林院学士,曾参与制定削藩政策,但永元元年改革之初,他突然告病还乡,隐居于祁县乡下。三个月后高太清谋反,太后曾派人寻访崔展,请他重返长安。崔展刚行至蒲关,就传来长安沦陷的消息,他只得折回老家。李贤拥汾阳王起兵,邀他出山,李贤刚愎自用、迂腐天真,他原不看好李贤,但不忍心坐视天下丧乱、百姓流离,因此答应出任太原长史。高太清叛逆,天下士人将祸乱根由归与太后,骂她女子干政、祸国祸民,各项真假莫辨的罪证凭空而来,漫天谣诼,不忍细看。包括杜凌也对她嗤之以鼻,不知太后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可见做人难,做事更难啊。”崔展叹息道,“但一切革新,其唯一要义,是于国于民有利,如此,即便是失败,也足以警示后人。高云侵河东,小民编户被流寇乱兵劫掠屠灭、流亡逃散,十不存一。大姓巨族结垒自保,乱后趁机侵吞无主土地,经此一乱,河东土地十之八九进入私囊。这些天我负责安顿流民,招抚百姓,竟无地可分、无家可回。数十万百姓坐吃山空,前日筹集的三十万石粮食,根本支撑不到这个冬天。日后都督要廓清天下,称兵四方,不整顿决然不行。如要改,可先从我崔氏起。”

  崔展为人慈柔,宽于御下,这几句话却顿时让他的人格如巍巍高山,真可谓儒之大者。吴昊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二人喁喁而谈,议定各项事略,不禁生出相见恨晚之情。等崔展起身,门外老仆已是昏昏欲睡。吴昊执意送送崔展,命人打起灯笼。崔展终于了结了一件郁结已久的心事,不由得长舒一口气,指着中天皓月,笑道:“李后主为亡国之君,虽然昏庸无能,但诗才却是上上乘,老夫最爱他那句‘归来休放烛光红,且踏马蹄清月夜’,我们也踏一踏这清月夜。”当下,一老一少出了元帅府大门,沿着修葺一新的太原中轴大街闲闲而去,随口介绍太原的人物典故、山川河流,又问及敦煌,吴昊不由提起敦煌那晚的月,那晚的风,死在那晚的人。又忍不住提及他们自离开敦煌以来,一路所见的死亡和腐烂、期望与破碎、毁灭与救赎。

  天汉清浅,流星暗渡,山月不知心底事。鼙鼓动地,野旷天低,水风空落眼前花。花非花,雾非雾,人非人,事非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次日,吴昊命人秘密整饬行装,亲率一千骑兵、三千步卒,悄无声息地从太原出发,两日之后到达朔方。朔方是河东的北大门,自周太祖时此处便设有重兵。但半年前李贤为了防守高云,将士兵抽调到太原,仅留三百名士兵守城。高云战败之后,余部王果率亲兵逃往契丹。契丹涅兹可汗派其弟弟柯兹叶护助王果围攻朔方。朔方郡守邓宽亲自率一百甲士斫营,不幸被俘,王果将邓宽半截身子埋在阵前,令他向城中人喊话。邓宽大喊:“诸君努力守城,太原援兵马上就来。”王果大怒,命令新兵拿他当靶子练习射击。新兵大多是从流民中募集而得,原本是本分参与制定削藩政策,但永元元年改革之初,他突然告病还乡,隐居于祁县乡下。三个月后高太清谋反,太后曾派人寻访崔展,请他重返长安。崔展刚行至蒲关,就传来长安沦陷的消息,他只得折回老家。李贤拥汾阳王起兵,邀他出山,李贤刚愎自用、迂腐天真,他原不看好李贤,但不忍心坐视天下丧乱、百姓流离,因此答应出任太原长史。高太清叛逆,天下士人将祸乱根由归与太后,骂她女子干政、祸国祸民,各项真假莫辨的罪证凭空而来,漫天谣诼,不忍细看。包括杜凌也对她嗤之以鼻,不知太后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