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发祥(三)第2/2段
比较古老的说法为三苗是九黎蚩尤氏的后代。【尚书吕刑以及楚语。】又说三苗、九黎都是颛顼的后代。【山海经大荒北经。】如果是这样子,那么三苗和虞夏是同族相争。史记说:昌意取蜀山氏女生下了颛顼。蜀山即是涿鹿之山,涿鹿又是蚩尤的故乡,那么虞、夏与三苗的这一战争,就好像黄帝与蚩尤的斗争,都几乎在今河南西境北及山西两省黄河中游的两岸。
魏策吴起说过:“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后世误认为渭水在湖湘之间。只有洞庭、彭蠡地位左右互换,又说古衡山不是指湖南,并且不在三苗的北方。古河域也有叫彭蠡的地方。【详见吕氏春秋爱类、淮南人间训。】江北汉水流域也有叫洞庭的地方。【楚辞所泳洞庭是也。】春秋时期河东地区有茅戎,又有陆浑蛮氏,也称为戎蛮子。杜注说:“在河南新城县。”苗与茅、蛮发同一声。古三苗疆域大概便以此衡量。正好和虞、夏地盘接壤。舜、禹驱赶逼迫苗民,缓慢的向西迁徙,这就是所说的“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如果三苗在湖湘等地,不应该驱逐到今天的甘肃境内。古时候又说:三苗,姜姓。尚书吕刑说到苗民制刑,吕国河南南阳,正是古代四岳姜姓的聚居地,本来是古时候苗族的地盘,故引以为诫罢了。【范氏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其国近南岳。”汉人多指南阳衡山为南岳。】
又有禹、启与有扈部的战事。启讨伐有扈,详情见尚书甘誓、吕览先己诸篇。郑玄以为在魏。大战于甘,即左氏王子带兵出征邑也。【见僖二十四年。】地址在今洛阳的东南方。尚书甘誓,墨子引作禹誓,庄子人间世也说:“禹王攻击有扈。”吕氏召类云:“禹攻曹魏、屈鷔、有扈以行其教。”是禹王朝时势力向东扩散到扈。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鄠县古有扈国。特以同音说之,恐不如郑玄以为在东者为信。【高诱注:“有扈是夏启庶出的兄长,因为尧、舜举贤,禹偏偏让位给子,因此讨伐启。”那么和墨子、庄子所说的均不符合,恐怕是后人猜测说出的。】因此自舜、禹、启以来,虞、夏氏族驱逐苗民来巩固西方边境,又攻击有扈部来扩张东边的领土。
大多说夏人先发源于今河南嵩山山脉的中部,在伊、洛上游,夏朝的势力依次沿着伊、洛向东北下游扩张。另一方向自河南省西部向北渡过黄河抵达今山西省的南部,东及太行山南端尽头的以西。因此其地都称为大夏。史记说:“禹凿龙门,通往大夏。”又说:“齐桓公讨伐大夏国。”左传祝佗说:“唐叔封于夏墟。”古时候的人又说禹定都安邑,都指的是山西南部中条山经过南方沿河一带而说。又一方面则说沿河南边向东往下,慢慢的到达于今山东、河北境内,于是与东方黄河下游各个民族势力相接触。这可以和后羿、寒浞与少康中兴的事一起说之。【此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哀公元年。】后羿本国在锄(河南北部滑县东),【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故锄城在滑州卫城县东十里。”即今滑县东十五里之锄城。】入夏朝为臣而迁到有穷。【史记正义引晋地记:“河南有穷谷,本有穷氏所迁。”左传定公七年:“单武公、刘桓公败尹氏于穷谷”,文选洛神赋注引华延洛阳记:“城南五十里有通谷”,就是那个地方,后人因“穷”名不美而易之。】因太康之畋于洛表,【水内为汭,外为表,洛表,洛之南。】拒绝太康而入居斟寻。【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汉书音义:“斟寻在河南。”竹出纪年:“太康住在斟寻,羿也住在斟寻,桀又居之。”左传(昭二十三年):“郊、寻溃”,杜注:“巩县西南有在名鄩中。”张仪列传正义引括地志:“巩县西南五十八里故鄩城。”】取代夏朝当皇帝,又被他的大臣寒浞灭亡。寒国名,本来在东方。【杜预云:“北海平寿县东有寒亭。”今山东潍县东北五十里。】浞又取代后羿,又灭夏朝的斟灌。【“斟灌”殆即“武观”,夏后相(太康子)为羿所逼,出依斟灌,见吴世家集解,及左哀元年疏引贾逹说。灌临河津,故亦曰“灌津”。为斟姓之墟,故曰“斟观”。在今山东曹县西故观城。即春秋卫国地界。其时夏都盖自斟寻东北退至斟灌。】使其二子浇处过,豷处弋。【“斟灌”或作“斟戈”,则戈即灌也。则“过”或即是:“鄩”。盖寒浞灭此二邑而分使二子处之。】而夏后相的儿子少康出走前往有虞,【在河南。左传杜注:“梁国有虞县。”】夏臣伯靡自有鬲氏【水经注:“大河渎西流经西平原鬲县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故有穷氏后羿国。”】杀寒浞。而少康自尽【汉书续志:“梁国虞有纶城,少康邑。”在今归德。】复国。【少康灭浇于过,至其子杼。又灭豷于戈。寒氏遂亡。】此一事可以见夏代国家的规模已经颇为壮大。有同一个主人、属邑、分国、敌国等关系,不能仅仅以游牧民族看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