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初见邓光明先生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胡适就不说了。



说说跟傅斯年的关系。



在昆明的北大文研所期间,傅斯年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把邓广铭研治宋史的专业思想巩固下来。当时正值《宋会要辑稿》刊行,因价格不菲,邓广铭原本不想买的,傅斯年却非逼着他买下一部,并先由文研所垫付书款。



邓晚年回味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说,他最后选择宋史研究作为终身的学术事业,可以说是傅斯年给逼出来的。



不过从他一生的学术轨迹来看,陈寅恪对他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



并非如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当时,陈寅恪已被聘为北大文研所专任导师,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邓与陈寅恪同住一楼,朝夕相从。



邓广铭《自传》说:“这对我来说,收获之大确实是胜读十年书的。从陈先生的处事接物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的风范”。



苏亦要是一开始就受到陈寅恪先生的影响,那必然对宋史感兴趣。



见苏亦有些懵懂。



邓广铭先生简单做了介绍,顺便回忆他的学生时代。



一般来说,跟老人聊天的时候,似乎都是如此,做好一个倾听者就可以。



陈寅恪还曾评价邓广铭,“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无疑也”。



邓先生也确实不负所托,在宋史领域成就卓著,影响深远。



要是史学爱好者,肯定听过邓广铭先生的名头,知道他是宋史大家,然而,非宋史爱好者或者研究者,很少知道邓广铭先生具体是研究什么的。



“我这一辈子啊,深受陈寅恪先生的影响,以史学研究为毕生所追求,尤其是宋史。”



“我的研究跟考古确实有所不同,曾经有人问我,哪些成果最能代表自己的学术,在我看来应该是《稼轩词编年笺注》和《宋史职官志考正》,但我更加看中四部人物传记:《王安石传》《岳飞传》《辛弃疾传:辛弃疾年谱》,《陈亮传:陈亮集》。”



邓广铭完成《稼轩词编年笺注》例言于昆明青云街靛花巷北大文科研究所。并旁听陈寅恪的课程,实际上邓广铭成为陈寅恪的助教。



这也是为什么,邓广铭在宋史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人物传记的原因。



苏亦听到这些话,有些惭愧,“日后,必定拜读。”



很尴尬。



这些书,他基本上都没翻过。



邓广铭先生哈哈大笑,“必定拜读,倒是不用,如果你对宋史有兴趣的话,我可以给你列一个书单。”



说着,就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拿起钢笔,唰唰的就列了一个书单条子递给苏亦。



苏亦接过条子一看: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会要辑稿》



《三朝北盟会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史》



《文献通考》。



邓广铭先生问,“都读过哪些?”



苏亦有些尴尬,“除了宋史,其他都没读过。”



邓广铭先生哑然失笑,“你这可不行,你导师宿白教授可是具有极为深厚的史学功底,尤其是他的第一部考古报告《白沙宋墓》,就有众多的宋史文献考究,你未来要继承宿先生的衣钵,还是要在史学方面下功夫的。”



不用想,大佬口中的史学,宋史成分肯定是最重的,不然何须提及白沙宋墓。



听到这里,苏亦连连点头。



大佬都这样说了,他还能咋说啊。



再说,中国的现代考古研究自成一体系,诞生就从纠正史料开始的,到了后来,也离开不历史文献的相互验证。



他跟欧美人类学背景下的考古学还不太一样。



所以,拥有浩瀚史料的泱泱大国,作为考古的从业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不然,很难混下去。



所以邓广铭先生的告诫也没有错。



对于他的书单,苏亦未来必定要细读,不仅如此,对于他的著作,更是要拜读,不然,再次邓先生被问,近来读了那些书啊?



咋回答?



像某人一样,说禁书,不可曰?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