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突然乱入的定陵第2/3段
说到这里,许大龄继续说,“郑先生当时担任文物局局长,对国内文化遗址的现状有极为清晰的认知。认为当时发掘定陵的条件并不合适,同样夏鼐先生也觉得仓促发掘定陵有些草率。他俩都是国内考古界的领头人,政府方面也尊重他们的意见,因为如果没有考古界力量的参与,史学界是没法发掘定陵的。”
这话好像是废话,但也是实情。
史学界发起发掘定陵的计划不假,但考古所不参与,肯定是挖不起来的。
但最终总理都同意了这些发掘,对抗也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许大龄也只是简单一下定陵的发掘背景,他不是考古人员,所以也不深入讲述考古方面的事情。
他重点还是讲述定陵的文物。
“除了棺椁腐烂没有办法整体移出来之外,其他出土器物都完好的保存了。”
说到这里,许大龄充满遗憾之感。
为何遗憾,自然是早些年定陵遭受到的破坏。
“我在定陵工作的时候,这是我这辈子见到最多的明代文物,这些珍惜的物品,让我大开眼界。也对对我的史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说着,竟然就跟苏亦他们分享一些定陵出土的文物。
定陵出土的问题,确实很多。国宝级的出土物也有好几件。
比如众多的凤冠善冠,还有龙袍凤袍,以及不少的瓷器玉器都珍贵无比。
对于考古人来说,定陵的文物绝对是视觉盛宴。对于许大龄这样的明史专家来说尤为如此。
而许大龄在定陵博物馆的工作,其实并不久,71年的时候,某人曾经去参观定陵,排场很大,一时之间,定陵博物馆有些鸡飞狗跳。
有传闻,许大龄就是在遇到某人以后才被调离的定陵博物馆。
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
因为某人八月份去参观定陵,许大龄九月份就被调离定陵博物馆,前往市园林局编写园林介绍材料。原本以为是冷遇,却没有想最后却被调入梁晓。
这些辛秘,如果不是当事者,是很难清楚其中的过程。
如果老人不跟苏亦他们分享,谁又能知道这些尘封在历史角落的往事呢?
这也是老人最为后悔的经历,最终老人也没有提及此事。
许婉韵跟苏亦也很识趣的没有去提及此事,作为病友的张绣予很好的扮演一个倾听的角色,并没有过多的插话。
她已经明显感觉到眼前这位老先生聊起过往的时候,心中的哀伤。
不管如何,许婉韵的到来还是让许大龄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甚至,许婉韵跟苏亦离开的时候,老先生还颇为不舍。好在还有张绣予陪伴,老先生在病房里面也不算孤单了。
离开病房,在过道中。
许婉韵叹气,“因为梁晓的关系,许伯伯常常陷入自责之中,加上他身体本来就不好,整个人的近况并不好。好在邓主任上台以后,坚持让他开课,这对许伯伯还是极大的鼓励,所以他很看重这点,不想因为自己的病情耽搁学生的课程进度。”
苏亦说,“历史的阴霾终究要过去的。”
许婉韵点头,“这点,许伯伯就没有周一良先生看得开,这不,周先生现在每天都坚持去图书馆借书呢。”
苏亦望过去,有些疑惑。
许婉韵解释,“我这几天在图书馆,基本上都会遇见周先生。”
苏亦点头,“周先生身子骨还算硬朗,心态也好些,他对未来还是保持乐观的状态,前两天我去燕东园拜访周先生的时候,他跟透露,要恢复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工作了,打算整理之前的文稿。还担心时间未来时间不够。”
周一良在学术的研究,早年跟随陈寅恪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五十年代以后研究亚非史,八十年代以后回归魏晋南北朝史,一个轮回,也算圆满。
说他的身体硬朗,前往市园林局编写园林介绍材料。原本以为是冷遇,却没有想最后却被调入梁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