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动物考古第1/3段
其实苏亦说的有些片面。
有时候,这些发掘都是联合考察的,有人类学专家也有考古专家。
比如裴文中先生就身兼数职,这两方面都研究,贾兰坡先生也是如此。
那么元谋人呢?
云南元谋人。
中学历史课上,没少讲。
大家再熟悉不过。
跟建始一样,元谋也是地名,甚至元谋一词,就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其实,苏亦对元谋人发现地点,不陌生。他前世在云大读书的时候,还曾经去过元谋人的发现地点——那蚌村。
那地方,也有个元谋人博物馆。
“一开始,元谋人只是发现了一颗牙齿化石,并不是完整的头盖骨,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头盖骨,其实是复原品,不然,要是拿一颗牙齿化石过来跟大家讲课,估计大家也是一脸茫然。”
大部分的古猿或者古人类化石的发现,都不是完整的头盖骨,都是人类学家经过技术复原的。
如果是前世,这种复原就方便很多。
要说化石复原这个方面,重庆自然博物馆做的就挺好。
前世,苏亦还曾经去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过他们的“熊猫时代”展览。
当时,川美跟自博合作弄了一个熊猫化石的数字化复原工程,直接用3D打印的实物展品,与靠传统技法复原的化石骨架同台展出,科技感十足。
想到这里,苏亦突然说一个题外话。
“大家可能不知道,史前时期大熊猫曾是古人盘中食物,人类与熊猫同行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云南禄丰古猿。”
这里又不得不讲一下禄丰古猿是个啥。
“真的假的?”
“大熊猫,国宝曾经是古人类的食物?古人类那么豪横?”
很多人都知道熊猫是国宝,但啥时候被列为国宝,不知道。
1988年我国将大熊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宝”只是一种称谓,是习惯用法。
这个年代的食铁兽被称为国宝,也没毛病。
苏亦继续说,“大家熟悉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官渡智人等数十处遗址里,亦有人与熊猫同行的记录,在重庆的奉节、巫山等地的古人类遗址中,专家们也发现过属于大熊猫的骨骼化石。但在人与熊猫同行的岁月里,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和谐相处到成为餐桌食物,再到国宝相待,大熊猫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在100万-1万年前的这个时段里,正是在重庆盛产的巴氏熊猫繁衍的鼎盛期,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期。”
说到这里,苏亦停顿一下,“大家是不是好奇我为什么突然跑去说熊猫啊?”
“其实,咱们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并不仅仅是古人类,也可以从动物考古方面入手,如果大家未来对动物考古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研究这个方向,咱们国内做动物考古研究的学者,应该是没有的。嗯,跑题了,咱们先回到元谋人身上。”
国内专门研究动物考古的学者,黄妘萍算一个,而且她现在就是吕遵锷的研究生。
啥叫动物考古?
对于这个新名词,同学们有些蒙圈。
“小师兄,动物还需要考古吗?”
“对啊,一群动物有啥好去研究的。”
“我们人来的遗址都没有发掘完呢,就去关注动物考古,是不是太超前了。”
同学们的质疑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他们的质疑多少有些稚嫩。
动物考古有必要吗?
当然有。
“既然大家疑惑,我就跟大家说一说动物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吧。”
“考古动物学又称骨骼考古学,主要是研究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揭示古代人们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概况。是考古学和古动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来自百度百科,书本上的词条也差不多)
“没有错,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咱们考古学的交叉学科很多,如果说动物考古学对于大家来说有些遥远的话,那么咱们就说一说,农业考古学,农业考古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大家都知道咱们在发掘一些古人类遗址的时候,会发掘出碳化稻谷或者一些米粒,这就是农业考古的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