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课堂交锋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要是都知道。



就没苏亦什么事情了。



偏偏他们不知道,苏亦就被邹先生喊起,“苏亦,你跟大家说一说吧。”



之前,研究复试的时候,苏亦就曾经说过自己读过顾颉刚的《古史辩》,显然,这是邹先生记得了。



实际上,北大的诸位师长在学生年代的时候,没读过顾颉刚《古史辩》的人极少。



邹先生不仅读过还精读。



好在,他没问多困难的问题。



不然,苏亦就尴尬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邹先生刚才提到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这句话怎么了解呢?也很好了解。”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例如:周代,人们起初认为最早的帝王是大禹;到孔子时,人们心目中最早帝王向上提早到了尧、舜;战国时,文献里有了更早的黄帝、神农;汉以后的描述中有了更早的盘古。所以,就是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古代史部分就越长,甚至后面连神话故事都出来了。”



“第二点,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这句话,也不难理解。例如,关于舜,舜被孔子时代人们看成是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里就成了全方位积极有为的圣人,到孟子时代增加了‘模范孝子’内容。”



“第三,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确切状况,但是,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例如,我们不一定知道实际的夏商史是怎么样的,但是,可以知道东周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夏商史。这部分,如何知道?自然是从古文献以及考古资料多个方面去了解的。”



“实际上,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这篇文章里,就已经系统地发表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学说。”



说完,苏亦望向邹先生,像是个等待表扬的三好学生。



邹先生给予肯定,“讲的挺好的。”



那么古史辩讲个啥?



就是单纯的辩论古史吗?



并非如此。



作为疑古学派的领袖人物,顾颉刚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要告诉世人古史不可尽信。



疑古学派把一批古书考订为伪书,对中国最早的古代历史产生了怀疑,因清理伪古史形成古史辩学派。



他的观点,安全就是动摇了人们一直以来的固有观念。



这样就彻底打破旧有的认知,使得中国上古史需要重新研究、认识和构建。



听起来,顾颉刚还挺牛掰的。



实际上,这位先生也挺牛掰的。



然而,疑古学派就没缺点吗?



不然。



到了后面,整个学派的风气就有些歪了。



变成什么都质疑了。



好像对啥都要质疑。



质疑太多。



也不是啥好事。



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内动荡不安,国民一度怀疑自己的文化以及人种之劣等。



这种情况下,你还老怀疑,就动摇国之根本了。



甚至,到了后面,还有人以讹传讹,说顾颉刚认为大禹是条虫。



天地良心,顾颉刚引《说文》的“禹,虫也,从禸,象形”以及“禸,兽足蹂地也。”两段,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其实他只是说与虫有关,并没认为大禹就是条虫。这本是图腾社会里常有的事,不足奇怪。



结果就被断章取义,大肆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