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湖光塔影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仰松这是要跟梁钊涛教授抢人的节奏啊?



问题是我不是梁钊涛教授的弟子啊。



这完全就是挖宿白先生的墙角好不好。



苏亦能答应吗?



要是他敢答应,分分钟被宿先生逐出师门。



这样一来,苏亦只能装傻,“李老师,其实我对民族考古不太了解。”



李仰松先生不在意,“没事,你以后要经常过来听我的话,你会慢慢了解的,说不定就会爱上民族考古。甚至广义来讲,你们在广东做的百越考古也属于民族考古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忙着拒绝。就算你未来研究佛教考古,肯定也会涉及到雪区以及西域地区的民族考古。这个方面咱们都可以交流一下的。”



显然,李先生也想招研究生了。



现在既然没有研究生招生资格,拿着别人的研究生来练手,过一下导师的瘾,应该也是不错的。



对于这个提议,苏亦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苏亦跟李仰松学习民族考古的事情似乎就这么敲定了。



两人走在文史楼楼梯上,这不动声色的交谈的模样,像极了情报头子在交易。



苏亦确实不抗拒跟李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前世要有这样的机会,苏亦说不定要幸福的休克过去了。



因为跟李仰松先生有了这样一个不算约定的约定。



苏亦下课以后到图书馆,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借阅他的相关论文,如《云南省佤族制陶概况》,《考古通讯》1958年2期;《佤族的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葬俗的一些启发》,《考古》1961年7期。



此外,还有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4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住俗—兼谈仰韶文化大房子的用途》,《考古》1964年8期。



甚至还有一些汪宁生的相关论文。



在五六十年代,相关的民族考古论文并不算多。



可以看的,也很少。



一个下午的时间,苏亦就能把这些东西给翻完。



前世,苏亦曾经看过李仰松先生参与编写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也看过他自己编写的《20世纪50年代西盟佤族社会历史调查》。



这些书是了解云南佤族最为重要的资料。



甚至,翻看这些论文以后,苏亦也去借阅林耀华先生的相关著作。



虽然在图书馆泡了一整天,但苏亦也没有萌生要写相关论文的想法。



已故的台湾史学家就曾经对在学术研究上,通与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问题上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学术上,通与专是看个人的。有人愿意是专家,他不想“通”,对“通”没有那种意识。有人故意学“通”,那种是很虚的通,许多抽象的废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尤其是现在用西方各种理论的名词,人家也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我想真正求通,是在专中求通,通中求专,两者分不开。没有具体研究,通什么呢?一到具体研究就进入专的领域。这专不是就事论事,要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左右,把有关的都联系起来,那就是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不能空谈专与通。



对待这个问题,宿先生也曾经提过自己的要求。



就是让宿白他们几个弟子发文章的时候,要慎重。



入学的第一个周,在宿先生家里做客,宿先生就曾经说,“以后你们发文章的时候,不要忘了你们是我宿季庚的弟子。”



这话,在苏亦看来,完全就是针对自己的。



因为他在粤博实习的时候,就撸出两篇文章了。



石峡稻作遗址的论文被文物收录,而关于遗址博物馆的论文则被考古收录。



这两篇文章都被国内考古行业内两大期刊收录,按理说应该觉得高兴才对,然而,宿先生偏偏就不高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