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湖光塔影第3/3段
反正,宿先生是不鼓励这种现象的。
是苏亦发的文章内容不好吗?
并非如此。
然而,苏亦的这篇文章研究方向却偏了,跟佛教考古啥关系都没有,偏到十万八千里,普通的本科生发没有问题,或者其他导师名下的研究生发也没有问题。然而,苏亦他们发问题就挺大。
属于不务正业。
从这点来说,宿先生是极其爱护自己的羽毛的。
所以,苏亦涉略极广,啥都好奇,啥都想学,但除了实习那段时间快枪手似的赶出来两篇文章外。其他方向,他的不写。
不然,按照他前世的习惯,有那么好的机会水论文,他肯定不会放过。
现在嘛。
他很好克制这种欲望。
从内心深处,苏亦也认同宿先生的想法,论文要么不发,一发就要有目的性。不要东一个榔头西一个榔头,啥都想研究啥都要去涉略。以前他或许会干现在嘛,不想干了。除非那种去构建一个学术体系学术思想的论文。比如他在农业稻作遗址方面的研究,以后就不停发文章,不断的深入。然后不断的给自己的主张添砖加瓦,毕业的时候,还可以去学术碰瓷,去跟别人论战。只要赢了,就是颠覆选手,完全就是靠颠覆前辈的观点上位。
不过这样作,要不了几年,他就变成一个学阀。
既然不干这样的事情,短时间内,苏亦只能克制自己发文章的冲动。
主要是他前世读研的时候,研究的是公共考古,这方向太虚。弄不出啥东西,后面转入民族考古的坑,博士论文还没有弄出来,就回到现在了。
所以前世读了那么多年的想法,苏亦连自己的学术主张都没有。完全就是一个万精油选手。现在,如非必要,他也没有啥好写的。读研这几年,除非佛教考古方向的文章,其他方向的。苏亦觉得自己尽量不去碰触。
或者说,等他闯入偌大名头以后再说。
现在嘛。
不着急。
按照张爱玲的说法,出名要趁早的话,苏亦这个年龄段已经够早了。
再早就没有必要了。
就这样,苏亦也开始上宿白先生的第一节课了。
不过不是宿先生讲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而是古代建筑。
五十年代的时候,北大考古专业聘请梁思成先生过来讲述古代建筑。
然而,当时梁思成先生社会活动太多,本人太忙。
并没有来北大讲多少节课,大部分的情况都是由宿白先生在代课。
所以,从五十年代开始北大古代建造的课堂都是由宿白讲。
1924年7月,燕园(原燕京大学校园,现为北京大学校园)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后来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广泛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时过境迁,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校园内的建筑高度都低于博雅塔,据传是由于文物保护区的相关规定。
博雅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燃灯佛舍利塔初建于北周,后几经毁坏,几经重修。相传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内供奉着燃灯佛祖的遗骨,并珍藏有佛祖舍利子,故称燃灯佛舍利塔。博雅塔“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高仅37米,井深164尺,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喷水量达每小时16000加仑(合60560升)。内部结构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据说当时的建筑施工单位因估工不准造成亏损而倒闭,不得不三易其手。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博雅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LuciusChapinPorter,1880-1958,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