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俞老师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以苏亦对俞伟朝先生的了解,这位先生要是没正事肯定不会找自己。毕竟他俩没啥私交。



可以说从他到北大复试再到北大开学到现在那么长的时间,他都跟与俞伟朝先生没啥交集。



甚至对方的课,他都没来得及去上。



但,作为考古专业支部的负责人,负责专业思想与学生工作的老师,对方有事找自己也再正常不过。



没有错,这个时候,俞伟朝先生在考古专业是当领导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成为考古专业独立成系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实际上,俞伟超先生年纪也不大也就四十来岁,在考古专业都属于绝对的中青代教师。



甚至,他比现在北大的所有中青代讲师都要年轻,他入学只比吕遵锷(49级)晚一年,跟李仰松(50级)是同班同学,比高铭(52级)跟严文明(53级)两位先生都要早。他十六岁考取北大,54年毕业的时候,并没有留在北大,而是被分配到考古所。20岁就加入考古所,成为考古所重点培养的青年一代骨干人才。



用人才来评价一点都不夸张。就算是苏亦,估计三年以后他硕士毕业也不一定能够分配到考古所。毕竟这年头北大的毕业上进入考古所的学生已经极少了。



当然,经过十年,全国各个单位都缺人才,考古所突然招人也不一定呢,不过这个时候,社科院已经有研究生院,可以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力量了。



在考古所工作了三年以后,57年俞先生和同在考古所工作的本科科同学杨建芳离开考古所,回到北大读研。



这时,当时闹的还挺不愉快的。



这就跟苏秉琦还有夏鼐两位先生有关系了。



苏秉琦先生虽然是考古所的老人担任着考古所第三室主任,但也是北大考古教研室的主任。



杨建芳跟俞伟朝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被分配到考古所,这本身就没有什么,毕竟北大也留不下这么多人。



然而,53-57年的时候,国内不仅学习苏联模式还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样一来,就鼓励高校多培养研究生。



落实到考古专业也是如此。那么考古专业要招收研究生,从哪里来?



当然,就是从自己的本科生来了。



这样一来,俞伟朝跟杨建芳这两位在考古所工作的宝贝疙瘩就被时任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先生惦记上了。



直接就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回北大读研,直接免试,剩下复试就走一个流程。



这样一来,这位都动心了。有一种说法是,1957年春天,苏先生在检查三门峡刘家渠考古工地时,向俞先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考取北大攻读自己的研究生。追随苏先生继续深造,也正是俞先生的愿望,他当场表达了自己考取研究生的决心。



不久,他和同在中科院考古所的本科同学杨建芳借回所汇报工作之机,向夏鼎先生提出了报考北大研究生的愿望。



看到两个最有发展前景的青年业务骨干要离开考古所,夏先生不免情急,坚决予以挽留。



俞、杨二位年轻气盛,婉拒了夏先生的挽留,于当年夏季考取了北大历史系苏先生的研究生。这一事件造成了夏先生和苏俞二位先生之间的终生芥蒂。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夏鼐先生在外面考察,苏秉琦先生打了一个时间差,直接开始挖自家墙角,把俞伟朝跟杨建芳两位先生拐到北大考古专业读研,等他们手续都办理完成,夏鼐先生回来才得知这个消息,已经木已成舟,改不了既定的事实了。



至于这两种说法,到底那种真那种假,已经不得而知。



除非向当事人求证,不然,旁人的说法都不准确。



苏亦当年查资料的时候,也只是各种说法互相比对,然后选择自己倾向的说法。



那么苏亦倾向那种说法呢?自然是后者。



在他印象中,苏秉琦先生挖墙脚的事情可没少干,而且他在当时的考古所,资格老,挖起夏鼐先生的墙角一,夏先生不免情急,坚决予以挽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