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考搁啥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心心念念要杀回北大读博。



不过人生一旦选择妥协,再重启梦想,就难上艰难了。硕士努努力还觉得可以够得着,博士再会北大,凭啥啊?



难不成因为脸大?



硕士阶段,没弄出啥成果,发的论文都是水刊,想要申博,谁理你?



这不,他当初想申请央美的博士,直接被李教授拒了。对于学渣来说,考试是一种作弊,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申请考核制度则让学渣无处遁形,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想通过申博的方式拜入大牛的门下,几乎没可能。当然,考博的时候,想要考入大牛的门下,几率也不大。



反正读博难毕业更难。



相比较之下,硕士阶段,不要太轻松。



然而,那是相对于前世。



对于现在的苏亦来说,进入北大正儿八经的的重读考古研究生,对于他来说还是有点吃力的。



主要是他心变得大了。



不然,老老实实跟着宿先生的培养方式走,也不至于每天都那么累。



苏亦这段时间读的书有点多。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都可以把宿舍的书桌给挤满了。



他读啥书,跟他睡一个屋的马世昌最为清楚,住在他们隔壁宿舍的姚华山也不陌生,那么许婉韵呢?



其实也不陌生。



毕竟俩人作为饭搭子,都那么长时间了。



因为马世昌的感慨,许婉韵也不好继续跟苏亦开玩笑,就转移话题,“你这段时间经常跑燕东园,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怎么样了?”



苏亦苦笑,“还在啃书,而且书太多了,感觉都啃不动了。”



许婉韵好奇问,“都有哪些啊?”



苏亦只好说,“好多。”



说着,就跟许婉韵分享书单。



他这段时间确实是啃书。



通史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要翻。



这一翻,就看很久。



郭沫若的《中国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之所以看这本,主要是范本通史还没出版。除此之外,就是北大学生还在用的通史教材,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



除此之外,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著作。



七十年代,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尤为困难,因为大量的书稿都是到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



甚至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才出版《陈寅恪文集》,其实,陈先生生前也出版了诸多著作,比如《元白诗笺证稿》,早在1950年冬,执教于岭南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出版,1950年初刊后又经陈先生口授修订而两度重版。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第一次修订本,58年又有第二版修订本。



《元白诗笺证稿》如果读得懂的话,也挺有趣的。



比如里面就说到“元白”诗歌成就的区别,元指的就是元稹,而白则是白居易。元稹和白居易交情最好,又有一致的诗歌主张,世人将他们并称“元白”。论到新乐府的创作,元稹的成就不及白居易。那么为什么元稹的成就不如白居易呢?



陈先生的说法就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不跑题,一诗一主旨,而元稹思则是废话太多,经常跑题,一首诗里面经常会有二三四个不同的主旨,不如白居易的诗具有感染力。



而苏亦书单上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63的时候,中华书局,也有过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早在1943年5月由时在重庆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不过当时的书名是《唐代政治史略稿》。这书早于1941年间在香港完成。



说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其中还有些轶事。



“当年,胡适先生还吐槽过陈先生标点尤懒,不足为法。”



“真的假的?”许婉韵好奇。



苏亦点头,“真的,在胡适先生跟陈先生相关通信以及日记里面有记录,可不是我胡乱编撰的。”



这确实不是苏亦胡编乱造的,而是确有其事。



《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册第657页,就有相关文字:读陈寅恪先生的论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实在写的不高明,标点尤赖[懒],不足为法。



生的著作,尤为困难,因为大量的书稿都是到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