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考搁啥第3/3段
说着,苏亦就跟许婉韵分享自己理解的经过。
“陈先生给他的弟子蒋天枢通信的时候,就曾经说,此书之出版,系经邵循正用不完整之最初草稿拼凑成书,交商务出版。原在香港手写清稿,则寄沪遗失矣。”
然而,几十年后蒋天枢主编《陈寅恪文集》,“以《元白诗笺证稿》为楷模,不许越雷池一步”,甚至原稿有“书名专名之符号”的,也“一概取消”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编辑《陈寅恪文集》时,充分尊重了陈寅恪的意愿,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补救。
其实后来,《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清稿还是被保存下来了。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寅恪文集》后,当时保管这份手稿的企业家王兼士先生将此手稿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这些轶事,前半部分可以说,后半部分却没法乱说了,因为他还没发生。
这个时候,蒋天枢编校的《陈寅恪文集》,最早一册是《元白诗笺证稿》,1978年4月出版,不过这时并没有文集的名义,仅是再版。
在《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两编中有大量文史互证的论文,《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也有不少的部分涉及文史互证。
甚至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引韩愈名篇《送董邵南序》,从而考究出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在京师政坛的不如意,进而到河北去寻求出身,从侧面反映出,地方与中央两者政治生态的对立,以及当时士人的抉择。
看这些书挺有意思。
但这些书合适慢慢看。
短时间内大量翻阅,就会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苏亦对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前世看的不多,但他读研的时候,讲述文献学的教授在讲述版本校勘部分的时候尤为喜欢讲陈寅恪先生的作品,这也是没有办法,谁让他读研的时候文博专业放在历史学院下面,讲述文献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讲述而非考古学。
倒是,让他对这些名人著作,有些大致的了解。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对于普通人来说,读的可能有点吃力,可读性不如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但对现阶段的苏亦来说,相关著作读多了,也就习惯了。
除了陈寅恪先生的著作,肯定还有周一良先生的相关著作。
虽然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还没有出版,但周先生却赠送了他不少论文,有手抄版,有油印版,是周先生手动合订在一起的。甚至不少部分生怕苏亦看不懂,还特意做了相关修订。
所以,周一良先生的这部分论文,苏亦基本上每天都翻,没事干就翻。
可以说,北大诸位先生,对他学业影响最大的两位先生,除了宿白先生之外,就是周一良先生。
这两位先生,赠送给他的书籍,都有大量的注释。在相关文章旁边还给他列了不少的著作。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史部分,苏亦读的最用心就是周一良先生的相关论文。
此外,其他人的著作,苏亦也读,比如唐长儒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这书三联书店1955年7月第1版,1978年4月第4次印刷。
苏亦借阅的时候,恰好就是全新版本。
必读的书单,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书老早就出版了,62年的时候,还重印过。
想要学佛教考古,这书确实必读本。
其实除了上面这些书之外,苏亦也挺想看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奈何这书还没出版。
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后世很多耳熟能详的专著,这年代都没出版。
只能搜集相关论文翻翻,解解馋。
有时候,太繁琐了,苏亦也懒得翻看。
然而,作为宿先生的学生。
苏亦学的是考古学而非历史学,他读的这些书,最终还是为了相关的历史时段考古服务的。
唯一让苏亦遗憾的是,宿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还没出版。
不然,顺理宿先生相关成果就更加方便了。
就算如此,当他分享书单的时候,许婉韵都只能感慨,“年轻人精力就是旺盛。”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