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赶着高老师学考古第3/3段
所以这一次,他主要翻《长沙发掘报告》,这书更开创了汉墓报告新体例,同时还直接规划、指导了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中心的一系列秦汉考古工作,不断推进着秦汉考古发展。
都是具有跨时代的考古报告范本。
想要研究这个时间段的中国秦汉考古,就需要多翻勤翻乃至于翻烂为止。
剩下的就是苏秉琦先生的《战国秦汉考古》讲义,这讲义是在60年编写的。
60年之前,这门课还叫《秦汉考古》,60年以后才改名。
1958年《秦汉考古》和1960年《战国秦汉考古》讲义的“战国”部分由苏秉琦先生完成,而秦和汉代部分则由俞先生执笔。
那么这本讲义都讲了个啥?
其实也不复杂。
大致的内容跟宿先生讲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差不多。
第一章战国一秦:一、文化特征与材料分期;二、铁器的使用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五、军事;六、城市和社会生活;七、埋葬;八、文化艺术。
第二章西汉时期:一、社会经济、文化特征与年代分期;二、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军事;四、城市、生活、埋葬与文化艺术。
……
翻看这些内容。
每一章研究的东西都差不多。
不外乎就是以上这几种。
不过苏秉琦先生编写的书,肯定有他各分的风格,比如极为讲究分期。
不管是材料分期还是年代分期,都要弄得清清楚楚。
就好像宿先生的书,都习惯写注释以及文献一样。
这两位先生都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看这两位的书,拿起来对比较的话,其实是蛮有趣的学术史研究过程。
在俞先生之前,北大考古专业秦汉考古部分都是由苏秉琦先生讲授。
这一讲就是从52年讲到65年,期间由1962至1964年由俞先生代授。
苏秉琦先生1958年组织编写《秦汉考古》,1960年编写的《战国秦汉考古》讲义,是之后秦汉考古教材的基础,切实推进了秦汉考古学科的建构和发展。
可以说苏秉琦先生对于秦汉考古的学科建设的奠基人跟拓荒者,他不仅是北大第一任秦汉考古教师,也是新中国首位秦汉考古教师。
跟之前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课程,苏亦翻看五六十年代的讲义一样的道理,这一次,苏亦也翻看过去的讲义。
通过新旧讲义的对比,很容易就发现中间这段时间,会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以及考古理论的发现。
对于研究学术史来说,版本学方面的知识确实能起到不小的帮助。
不过72年复课开始,苏秉琦基本上已经不给本科生授课。
北大战国秦汉考古部分,开始由俞先生来。
这就是传承。
也就是所谓的学术衣钵接班人。
能够培养出来这样弟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苏亦他们使用的讲义,则是由俞先生编写的。
72年开始复课以后,俞先生就在1960年《战国秦汉考古》基础上编写的新版《战国秦汉考古》讲义,这本讲义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还广为使用。不止北大在用,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用。
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苏亦的动作很快就引起教室里面其他学生的注意。
他垒着一堆书放在书桌上,一会翻开讲义,一会翻看专著。
时不时就写写画画。
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好奇不已。
其中几个平时跟苏亦混熟脸的家伙就忍不住凑过来。
其中,就是跟王讯形影不离的张新。
也不知道王讯这货是不是在宿舍睡午觉,把他给抛弃了。
张新问,“小师兄,你这是干啥?”
苏亦一脸无语道,“翻书啊。”
张新闹得一个大红脸,连忙摇头,“我们是好奇小师兄,你在研究什么?”
“就是研究考古学的历史分期。”
几个家伙就有些听不明白了。
苏亦反问,“你们难道不好奇,为什么以前的秦汉考古,怎么会突然变成了战国秦汉考古了吗?”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