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一起跳舞吧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人后回答是粮食。



他们地理老师却说,“疾病跟战争。”



这样一来,苏亦对战争这个词东西还是跟敏锐的。



接下来俞先生的解说,也肯定了他的回答。



俞先生笑,“没有错,就是战争,诸侯国自身的发展与互相之间争霸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城市建设。自平王东迁始,王室式微,诸侯强大。后者为了政治和物质的需要,极力摆脱制约城市发展的等级宗法制桎梏,往往自行扩建或新建城市。春秋战国期间,战争频繁,筑城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得到诸侯的重视,仅《左传》就记有68次筑城活动。春秋后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通邗沟,运粮运兵,使原来无足轻重的曹国国都定陶一跃成为“天下之中”。”



“至战国,定陶已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战国时期,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大梁,为确保国都为物资供应,他开凿鸿沟,沟通了黄淮水道,使近午道滨鸿沟的大梁成为八方辐凑之通衢,迅速成为天下闻名的大都会。”



俞先生虽然不像宿先生那样喜欢列文献。



但他讲课的时候,也会引用文献。



比如讲述战国列国城市的发展,也会引用《左传》《战国策》等文献学,尤其是《战国策》引用的最多,此外,还有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比如《管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等,当然,也会引用《史记》相关部分。



这样的俞先生,只翻过二十四的苏亦,怎么可以比较。



当然,不要以为俞先生只会研究楚文化、中国古史分期、商周礼制等问题,其实早期佛教和道教等诸多考古学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曾经为了阎文儒先生的著作写序言,俞先生连续三个月都在翻看佛经。



除此之外,讲述战国考古部分,俞先生选择从城市考古入手,并不突兀。



因为后来,俞先生还写过《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2。



这篇文章,几乎把俞先生关于古代都城发展问题的大部分见解都表述其中,可以说是战国秦汉考古讲义关于都城发展的一个扩展跟总结。



此外,提到战国都城。



肯定没有办法落下五十年代末发掘的洛阳东周王城。



“战国的都城,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链东周都城,下连秦朝都城,东周都城,同学们知道新中国成立有哪些重要遗址发现吗?”



这个问题真的有人懂。



很快,就有人回答,“洛阳东周王城。”



“是的,没有错,夏同学回答正确了,很棒。”



瞬间,众人的目光放在他的身上,夏同学连忙解释,“我是河南的,离洛阳东周王城不远。”



众人哄笑。



这也是作弊了。



这种先天优势,谁也比不上。



“那么战国的呢?”



大家摇头。



战国太小众,由太遥远。



俞先生也没有解答,而继续问,“那么秦朝呢?”



“阿房宫!”



“兵马俑!”



听到这些问题,苏亦忍不住笑了。



这些是都城吗?



显然不是。



但俞先生也不制止大家,而是点了点头,嗯了一声,又开始鼓励众人,“还有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