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请不要鄙视诗人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王讯也不否认,“主要还是想向两位学姐取经,我们新成立的古建保护协会好多章程都搞不明白,两位学姐又是五四文学社的,所以就想跟两位学姐咨询一下,文学社的社团框架是如何搭建的,还有社团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从这话,也可以听出来,这货是认真做事了。



黎新叶快言快语,“这还不简单,苏亦你直接加入我们五四文学社就可以了,社长就是我们77级的李志虹,我可以找志虹姐特批你加入。”



从这话就可以判断来,这姑娘跟五四文学社的社长李志虹关系应该不错。



中国的高校,文学社团,可以随意取名,但五四文学社,在国内就只有北大,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在国内高校,五四几乎就等同于北大了,五四操场,五四文学社,五四精神在北大可以说是融入了骨髓之中。



五四文学社,也算是北大历史最悠久、贡献最突出的文学社团之一。成立于1956年。



这一年,考古专业的李伯谦先生刚刚入学,随同他一起入学的还有文博考研三件套《文物学》的作者李晓东先生。



这算是苏亦能够对得上号的考古专业的师长了。



至于中文系的,苏亦熟悉的就有一个——钱立群钱教授。



而且,钱教授还是创社元老,现在重回北大读研,似乎也没有割舍掉五四文学社的情缘,这不,刚才黎新叶还提及到钱立群跟她们的交流呢。



加入文学社?



苏亦哪里有这个闲情逸致,直接摇头,“我就免了,毫无艺术细胞,没法跟你们这些中文系的才子佳人相提并论。”



黎新叶笑骂道,“苏亦,说你是大骗子,你还不承认,你要不喜欢文学不喜欢诗歌,怎么会背徐志摩的《偶然》,徐志摩就算了,毕竟是民国时期的名人,刚才那首舒婷的《致橡树》你又怎么解释。”



咳!



这就尴尬了。



没想到这姑娘对这首诗还挺熟悉的。



难怪刚才听到他来一句“如果我爱你”都没啥反应,能够那么快速的从错愕中恢复过来。



苏亦只能解释,“我是广东人,恰好,木棉花就是我们广州的市花,在中山纪念堂还有一株三百多年的木棉王,所以对描述木棉话的诗歌,多少有些关注。”



黎新叶摇头,“我不信,《致橡树》光听名字,谁会联想到木棉花,整首诗就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提到木棉,要知道木棉在南方,橡树却生长在朔雪之乡,事实上,它们永远不可能相依。”



“啥情况?不相依,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写着干啥?”王讯忍不住反问。



方灵帮忙解释,“《致橡树》以木棉树对橡树的表白为载体,象征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体现了现代女性对于爱情的深刻认识。但这两者,一个生在南方,一个在北方,现实生活中,是无法相互长在旁边的。叶子是想说,因为木棉花而喜欢上《致橡树》这首诗,不太合理。”



王讯跟张新恍然,很识趣的没有发问,不太太暴露他俩的无知了。



黎新叶继续说,“这首诗去年三月份才发表,就连我们中文系好些人都不知道,你却拿来糊弄我,还用得这么熟练,你说自己毫无艺术细胞,谁信?你们信吗?”



说着,她指向王讯跟张新,这俩货很配合的摇头,“不信。”



方灵笑着说,“我也不信,美术世家出身,书画双绝,又学习佛教考古,而且还是最冷门的石窟寺艺术,你要说自己没艺术细胞,咱们北大哪有人敢说自己有?”



听到这话,苏亦连忙摇头,“当不得这样的夸奖,真的,美术世家什么的,就更扯了,这些话是王讯跟你们瞎扯的吧?”



苏亦瞬间把王讯给拽出来。



那天就他跟张新在现场,按照他对张新的了解,这货不至于那么八卦,一个未来天天给碑刻书帖打交道的人,性格有多沉闷就可想而知。



王讯傻笑。



不敢否认。



黎新叶却认真说道,“其实,我也觉得你好厉害,因为我知道方灵姐说的是事实,对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