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北大中关园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所以,苏亦干脆连许婉韵也喊上。



至于姚华山有些忙,今天没空,所以,恰好是他们仨。



约上这两位老大哥老大姐,不至于冷场,说话聊天都有个伴,也不至于在高铭先生家里干巴巴的坐着。



三个人两辆车子,马世昌骑在前面开路,许婉韵坐在苏亦单车后面。



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载着北大考古专业最靓的姐们,值了。



一路上,许婉韵也开始跟苏亦聊着中关园的各种情况。



52年的时候,全国院系大调整,北大入住燕园,还把清华、辅仁、北师大等高校的文科部分直接并入了北大,这样一来,燕大的校园就不够用了,因此,需要修建一批教学楼、教职工以及学生宿舍楼。



当时,还专门成立三校调整委员会,主任是梁思成先生,副主任是北大的张龙翔。中关园正是梁思成指导清华大学毕业生的作品。



当年燕大的校址北依圆明园,南临海淀镇,东偏北有成府村,东偏南与中科院规划用地接壤,发展空间都不大。



但是,北大没有选择向燕大的西偏南处发展,而是向东,从中科院的规划用地中割出1000亩地,作为北大教职工宿舍所在地。



听到这,苏亦咋舌,“咱们北大可以啊,都能从中科院身上割肉了。”



许婉韵笑,“咱们北大岂止是可以啊,不过能拿到这1000亩地,不仅仅是北大推动的结果,而是多方推动的,当时那么多高校文科专业并入咱们北大,清华、北师大、辅仁、还有原来燕大的,那么多个学校,成立三校调整建筑规划委员会就是为促成这些事情,整个过程,也是多方面妥协的结果。”



不管如何,也从侧面说明北大的底气。



早年间,中关园所在的地方叫做中官村



这一片北大的新家属区建成后,要为之命名。但“中官”这个词,一种解释是古代官名,另一种解释是宦官之意。沿用这个名字,显然不合适。



那为什么中官变成“中关”了?



那是当年由汤用彤先生拍板定名为“中关园”,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中科院也在这一带建房,负责基建的机构时称“西郊办公室”。北大称中关园后,他们随之采用“中关村”地区的称呼。自此,“中官村”才成了后来大家熟知的“中关村”。



驰名中外的中关村,就是这么来的。



1952年1月,三校调整委员会制定了建筑计划草案,在1952年底完成的中关园新建教职工宿舍,总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户型100平方米的20户,最小户型24平方米的30户。



一开始,建筑面积并没有超过100平,最大的户型也就是75平一套,不过,在建设的过程中,就有人提出来,75平一套的房间对于人口较多的家庭来说根本就不够用。



然而,建都已经建了,怎么办了?



其实也很好办。



委员会决定将已建好的50平方米房屋两套并成一套,一下子就变成100平的大户型了。



分房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同系的教员尽可能安排就近居住。因此,这个年代的北大教师之间,关系都比较好,因为很多人,一住就是几十年,几十年的同事加邻居,左邻右舍之间,自然而然会接下极为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也会延续到各自的子女之间。



就成为教职工家属院孩子之间的友情了。



当年时代特色,讲究谦让,人口多的住大户型,人口少的住小户型,当时房租的确定也十分简单,一律按每平方米每月0.10元计算。



产权肯定还归北大所有。



那时的中关村名声不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子,地广人稀,树多车少,中关园旁边的大马路最开始还是炉灰渣儿铺就的土路。



车子开过的时候,烟尘四起,有时候,刮起风来,都能把人折腾得灰头土脸。



但,住在中关园之中,也不乏大牛。



钱钟书、张岱年、任继愈、洪谦、黄昆、程民德、徐光宪、胡世华、朱德熙、林焘、吴兴华等大佬,都曾在中关园工作、生活。



要是出版社的编辑,当年来此约稿,走上一圈就收获丰厚,能拿到好大称中关园后,他们随之采用“中关村”地区的称呼。自此,“中官村”才成了后来大家熟知的“中关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