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住进布达拉宫第1/4段
这两句诗一出来。
黎新叶望着苏亦,美眸流转,泛着光。
她问,“这是你写的吗?”
苏亦摇头,“不是,是仓央嘉措的《问佛》。”
“哇!我的天啊,小师兄,你脑海里面到底藏着多少诗歌啊。”
方灵学姐,一如既往的外放。
李志虹说,“突然感觉小师兄就像一个百宝箱,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都是这样美丽的诗句,句句唯美,又击中人内心。”
苏亦笑,“我也就记性好一点,其他的没啥。”
黎新叶问,“这首诗歌,我都没听过,只有这两句吗?”
苏亦摇头,“好长的,不过这是译文,不是原文,仓央嘉措的诗歌原文,都是藏文,我暂时还看不懂。”
黎新叶疑惑,“怎么会关注仓央嘉措的诗歌?感觉有点偏门哦。”
仓央嘉措的诗歌,初中的时候,苏亦就背了。
当时,觉得这位诗人好厉害。
就知道他的名字,还有知道他一个吐蕃和尚,太过深入的东西,就不了解了。
真正了解仓央嘉措,还是到了高中,当时,跟《飞鸟集》一样,当年那个他暗恋的文学社学姐也很喜欢仓央嘉措,所以,苏亦才真正去了解仓央嘉措。
这了解,越发佩服这位诗人。
当时,觉得仓央嘉措一个清朝人,竟然会写现代诗,而且大部分都是情诗,这是神人啊。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雪域之王,终身不娶,却写了那么多情诗,简直就是情圣。
当时,得知对方23岁圆寂的时候,苏亦还遗憾不已。
其实,真正了解仓央嘉措以及他的诗集,还是上大学以后。
也开始知道,他背诵的这些文字优美,充满现代感的诗句,并非是仓央嘉措用汉文写的诗歌。
完全就是现代译者翻译后的结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诗歌跟仓央嘉措关系不大,他们都是翻译者的文字呈现。
而这些译者,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以及诗人,他们翻译出来的诗歌,优美程度就不用说了。
然而,真正研究仓央嘉措诗歌翻译情况的,还是上个月。
当时,苏亦在王永兴先生的课堂上曾经跟历史专业的学生讲敦煌经书百年流散史,讲述国内诸位学着把这些经书插回国内的过程。
其中,就讲到于道泉先生。
他当年留学海外的时候,也曾经抄写过敦煌经书,还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带回国内。
又因为要学习梵语,所以,苏亦也开始关注一些藏语学者的情况。
这个时候,于道泉先生就成为苏亦重点关注对象了。
翻看对方书籍的时候,还曾经翻看到他的《第六代****仓央嘉措》这本书。
这书是1930年版本的,汉文版的于道泉先生的《第六代****仓央嘉措》是最好的(版本名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
虽然这个版本号称是最好的汉文版。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这个译本,是于道泉先生在去巴黎大学留学之前的。
于先生藏文研究取到较大成果还是留学以后,因为1934年,于道泉被公派到巴黎大学攻读藏文,至于后来去德国柏林学德文,那是后面的事情了。
所以,国内的学者,最开始翻译仓央嘉措诗集的,就是于道泉先生的这个版本。
这也是算是开山之作了。
此后,1932年刘家驹本,1939年曾缄本以及刘希武本相互影响,算是“润色本”也可以使用。
不过,这些版本,到了后世,基本上很难找到。
苏亦也就仗着可以去北大图书馆书库翻书的便利,啥书都乱翻,才有机会读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