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赶着高老师学考古第2/3段
俞先生起哄,“来,老高背一段。”
高铭先生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背完,望向苏亦,“知道出自于哪里吗?”
苏亦慕名觉得这一幕好熟悉。
又是考题啊。
苏亦说,“应该是《孟子·梁惠王》吧!”
高铭笑,“是的,这一段,就是我在十几岁的时候跟刘先生在晚上学习的。当时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当时在复试现场,见到苏亦能流利的背出诸多古文献原文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感慨,觉得我们俩还挺相像的,要不是下过苦功夫,怎么可能在复试现场,做到如此流利的对答呢。我当时,就非常遗憾,自己没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不然,都忍不住跟宿先生抢人了。”
俞先生笑,“有招生资格,也没有,抢不过,不然邓主任跟苏主任早就抢了,哪里轮到你来惦记。因为这小子极有主见,就是奔着宿先生来的。”
高铭先生笑了,“要不是这样,估计早就被中大的梁钊涛教授截胡了。”
许婉韵也说,“没有想到高老师还有这样一段学习经历,高老师能够坚持两年多,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说完,她望向苏亦,“你呢?小时候也跟高老师一样背的古文?”
苏亦点了点头,“差不多,不过我是很小的时候跟着奶奶背的,我奶奶是新会天马村人,就是巴金先生散文《鸟的天堂》所在的村落。从小就跟随奶奶学习古文,也都是从《三字经》开始背,后来到唐诗宋词,再到四书五经,学了好些年,不过也没学几年,很小的小时候奶奶就去世了。所以想念奶奶的时候,就拿着她用过的书来背,陆陆续续背了好几年,攒下来一些古文功底。”
高铭称赞,“所以,当时复试现场,我就觉得小苏在古文方面基本功很扎实。”
许婉韵好奇,“跟高老师您当年比,怎么样?”
高明摇头,“我当年肯定没法跟小苏比。”
“为啥啊?现在,高老师你还能背出来《孟子·梁惠王》呢。”许婉韵问。
其实这姑娘就是当捧哏,并不是真的傻白甜。
她只是好奇高铭先生经历。
当然,也确实好奇十几岁的高铭先生,跟同样十几岁的苏亦,两人在古文方面的造诣,谁跟深厚一些。
因为都是靠自学。
俩人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高铭先生说,“首先是基础不一样,我是从14岁开始学习的,小苏是从小开蒙,就学古文,他这是童子功,我是半路出家,要比的话,也是你们俞老师,因为他俩都是天才。”
俞先生连忙摆手,“我跟苏亦这小子也没得比,我十六七岁才读大学,他现在都研究生了。”
许婉韵说,“要是当年俞老师你能直接考研究生考试的话,说不定也能考得上呢。”
俞先生笑,“小许,你可别拍我的马屁了,我啥斤两自己清楚,当年能考上北大,都属于侥幸了。研究生有多难考,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我们考古专业报考人数也有好几百人,最终也只录取你们五人,这小子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文化课成绩还不低,我怎么能跟他比。”
许婉韵点了点头,“俞老师你这就谦虚了,不过苏亦这小子确实会考试,文化分比我都高。”
原本就只当听众的马世昌,也忍不住说道,“苏亦的初试文化分应该是我们五个最高的,是吧,俞先生。”
高铭先生笑,“哈哈,你们俞老师刚才不好意思跟你们俩透底,苏亦这小子确实是你们这批考生之中初试文化分最高的,所以,得知他才15岁的时候,当时,连校领导都惊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