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北大禁区第3/3段
弄到后面,都跟大*进扯上关系。考古遗址发掘,跟时代特色扯上关系,还弄出一个中国特色发掘方式,探方还要越大越好,到了后面变成外行来主导发掘。
领导人换了好几拨。
发掘的时间跨度太久。
导致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质量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太好,那么好的遗址,发掘过程之中,状况百出,发掘报告编写过程之中不少出土物跟资料都遗失,造成极大的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高铭先生不想太过深入聊半坡遗址实习的细节。
高铭先生关于半坡实习的故事,并没有说完,他只是说了曾经在半坡过春节,其中,经理过什么细节,高先生并没有深入。
但,整个过程高铭先生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的。
俞先生还特意跟他们分享当年在半坡遗址上关于高铭先生的故事。
半坡遗址发掘时候,其中一个炊事员就是考古所发掘队长期雇佣的一个大师傅,他的厨艺非常高,早年曾经在安阳袁家花园和史语所发掘团掌勺,解放后考古所辉县等发掘期间也都讲他请过来掌勺。
为什么特意强调这位厉害的王师傅呢?
因为发掘队还有另外一个厨艺极差的师傅。平时他都不掌勺,只是负责打下手,恰好元旦聚餐,厨艺高的大师傅已经回家了。
结果,大家都不让另外一位师傅做饭,而是让高铭先生亲自掌勺。
然后高铭先生亲自做了两三桌极为丰盛的晚餐。
也因为这事,大家的师生都直到高铭先生厨艺很好。
因此这一次,苏亦他们仨登门拜访的时候,做饭的并没有高铭先生的妻子,而是高铭先生亲自下厨。
难怪吕遵锷先生在楼道口跟高铭先生打招呼的时候,还曾经调侃说,等会回来要过来蹭饭吃,敢情高铭先生的厨艺在北大考古专业的老师群体已经广受好评。
半坡遗址的故事,很精彩。
发掘成果也丰富。
在社会上也获得极高的关注度。
但,跟苏亦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因为未来几十年内,半坡遗址基本上不需要在发掘了。
一般遗址的发掘,都是配合国家的基础建设的,除非被偷盗严重的墓葬,不然,很少会去主动去发掘。
比如之前苏亦去实习的河宕遗址,所以被发现,就是因为农业学大寨的缘故。
而半坡遗址,也是因为1953年,在西安灞桥发电厂的选址过程中被发现的。
除了五十年代的这几次的发掘以外,直到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
此外,半坡遗址已经发掘完毕。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他们基本上不可能去半坡遗址实习了。
不能去半坡遗址实习,有些遗憾,但遗憾也不大,因为半坡遗址博物馆就在那里,有机会去西安,再次走访西北分院所在的仁爱巷,重走当年高铭先生他们走过的路,应该也是一种向师长们的致敬。
毕竟,五十年代,同样是北大的学子们,曾经在西安这所城市之中留下他们极为重要的足迹。
跟定陵一样,苏亦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跟半坡遗址打交道的次数太多了。
他在河宕遗址举办的成果展,就是借鉴半坡遗址现场展览的经验,他推动的河宕遗址广东瓷都博物馆,也是借鉴了半坡遗址博物馆的思路。
心想着,寒假有机会的话,可以跑一趟西安,去一趟半坡看看。
返回北大的路上,苏亦骑车单车,载着许婉韵跟在马世昌的后面。
突然就想唱歌了。
歌词是这样写的。
好巧,这首歌唱的就是西安。
一座苏亦很喜欢的城市。
或者说,很多这是一座考古人都喜欢的城市。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