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终于能在图书馆遇到学姐了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苏亦只能答应下来,表示有时间一定过去北师大拜访。



只是这个时间,有什么时候有,苏亦也不确定。



他有时间了,刘乃和先生也不一定有时间。



但,这事,却要提上日程了。



除了以上几位先生的课程之外,还有王利器讲《古文选读》。



王利器也是一位学问大家,其一生留下四十多种享誉中外的专著,他整理校勘出版的中国文献古籍总字数已逾二千万,海内外传媒一致称其为“两千万富翁”。



他上的课跟余逊先生《历史文选》差不多的路数,都是为了让历史系的学生能读懂古文献。



之前在高铭先生家中做客,高先生提到余逊先生的时候,还充满了遗憾。



余逊先生是余嘉锡先生的儿子,继承其父优良的学术传统,不仅擅长秦汉史,在文献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甚至很多人不着调,余逊先生还写过汉简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汉简,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跟劳赶先生是同学,所有当时,劳干先生搞居延汉简的时候,余先生也参加过研究。



那么居延汉简有啥用?



劳干先生说,“它和敦煌汉简相同,都属于中国边塞上的记录,还牵涉到政治、经济和一些生活问题。这些记录有的是琐细而无关宏旨,有些却非常重要,有的可补文献上之不足,有的可纠正文献上的错误,或给文献中不明白之处作一个较好的注释。”



余逊先生50岁就卧病在床,74年去世的时候,也才60岁,对于史学家来说,60岁完全就是黄金年龄,要知道周一良先生八十岁了还在教岗上。



也难怪高铭先生跟俞伟朝先生提及余先生的时候,都满是惋惜。



其实,还有一点,余先生跟陈垣先生也关系莫逆。



1928年,史学大家陈垣在北大授课时,发现余逊作业精湛,询问后知其家学渊源,这也开启了陈垣与其父嘉锡的终身友谊。



对于王利器先生的《古文选读》,苏亦也是选修了。



有时间就去,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



他对北大外聘这些先生开设的课程还是蛮感兴趣的,也就是这一年,邓广铭先生当系主任,才有这样的福利。



等这一年过去,估计,这位先生都没时间过来北大开课了。



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了。



历史专业这边,这些先生主要是讲中国史,世界史那边,苏亦倒不没缺课,周怡天跟朱龙华两位先生的课程,他都在上。



世界史,就是他的短板。



不管是周怡天先生讲的两河流域和古埃及部分,还是朱龙华先生讲的希腊罗马部分,他了解的都不多。



主要是前世,他本科学是美术史,而非历史学,这部分短板,是需要花时间去补足的。



这个方面,有北大名师做启蒙老师,这个起步够高了。



不管如何,还是要优先考古专业的课程。



至于王永先生的敦煌学,在苏亦看来,都属于考古专业的范畴了。



毕竟,王永兴先生在课堂讲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都属于他未来的研究范畴。



敦煌学啊。



佛教考古,不能只关注洞窟,不关注它的文书。



这又涉及到藏语的部分。



梵语跟藏语关联性很高,但这个东西,毕竟不是同一个玩意。



他这段时间,没啥条件学藏语。



王永兴先生的对敦煌吐蕃文书的研究也只局限于汉文文书,对于藏文文书方面,涉及的不多。



苏亦也没法跟王先生学藏语。



在目前的北大,东语系掌握藏语的先生,也没几个,季羡林先生肯定会,但,季老现在不带学生。



苏亦也不可能为了学藏语特意跑去打扰老先生,再说,他现在也没法用藏语来研究啥,研究中西交流史?现在大环境不允许。



研究敦煌学,汉文文献都够他翻了,更何况藏文文献。



在国内,最合适学藏语应该是民院。



于道泉先生从北大到民院以后,藏语研究大本营也从北大东语系变样的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