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长春——伪满时期的文化遗产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研讨会后面的几天,苏亦已经不需要担任临时会务人员了。

  一切,他不太感兴趣的报告,或者说,跟他的方向差距太大的报告,都没有怎么去听讲。

  这种情况下,他没事干就偷溜出宾馆去外面闲逛。

  为了方便,还特意让吴镇武帮忙找来一辆自行车。

  中国有两个春城,分别昆明跟长春,前者苏亦很熟悉,后者很陌生,前世,他也没来过长春多少次,而且,大部分来长春都是因为蹭学术会议。

  跟这一次,很像。

  因此,他对长春并不熟悉。

  一开始,只能先了解一下南湖宾馆周边的情况。

  好在隔壁就是长春邮电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吉大南湖校区,因此,这里也成为苏亦第一站。

  他在长邮,谁也不认识,但因为他胸前挂着北大的研究生的徽章,门卫简单问话之后,就直接放行了。

  结果,他对通信一窍不通,也看不出啥东西来,校区也没有特色建筑,草草参观,感受一下这个年代邮电人的精神风貌,就开撤。

  第二站,则是大佛寺。

  寺庙在南湖的另一边,走过去,还要经过南湖大桥,大桥最早叫垂虹桥,建于30年代,后来被烧掉,五十年代末继续重建,是一个百多米的木桥,年久失修,今年拆除就绪重建,一下子就变成长春最长的大桥。

  又恰好横穿南湖公园,经常有市民在这边散步,苏亦穿过去大桥的时候,看风景的人还不少,让他忍不住驻足拍照。

  在大桥逗留片刻,骑着自行车继续往前,环湖骑行,差不多绕了大半圈,终于到了大佛寺。

  大佛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址是现在的市人民图书馆,之所以搬迁到南湖这边,主要是35年的时候,要建“世界红卍字会满洲总会”,大佛寺这块地被曰本人相中了,直接被拆掉,被迫搬迁。

  这一次,大佛寺主体建筑被拆掉了,却保留了寺庙山门、围墙等。

  结果没建两年,1937年的时候,日本人又打算拆迁新建的大佛寺,他们要在大佛寺的新址修建“建国忠灵庙”。

  这一次被继续相中的理由则是,大佛寺新址临近南湖,风水极佳。

  逮着一只羊就使劲薅,谁让它好欺负呢。

  大佛寺的拥有者,肯定不敢反坑。

  只能继续搬迁,原计划要搬迁到八里堡重建。

  后来,战事吃紧,曰本人示弱,也没有继续折腾了,到1945年东北光复时,也只拆除了山门和围墙。

  第一次,大佛寺被拆主体,剩下山门跟围墙,这一次,又被拆除山门跟围墙,算是圆满了。

  就这样,大佛寺才继续在南湖之畔安家落户,成为方圆十里唯一一家佛教寺院。

  大佛寺很小,只有大雄宝殿,跟广州的光孝寺没啥可比性。

  倒是门口的对联“人过大佛寺,佛寺大过人”,挺有意思的。

  这边也不是啥文物古迹,可看性不强,倒是寺庙内有僧侣在朗诵《心经》,之前带着北大考古专业去逛故宫的时候,苏亦也带着他们朗诵《心经》,也算碰巧了。

  这年头的朗诵是真朗诵,不像后世,动不动就弄一些音频来忽悠人。

  苏亦不是佛教徒,他除了马列主义之外,啥也不信,但研究佛教考古,对寺庙多少有些敬畏之心,跟着僧侣一起朗诵完毕,他才离开。

  主要是没啥好看的。

  他本来还打算去附近观看伪满建国忠灵庙,毕竟来都来了,不看看多少有些遗憾,最终这个愿望也没法满足。

  这里现在还属于航校营区,军事重地,闲人免进,就算他是北大研究生也不好使。

  苏亦不至于傻乎乎去打听,他拎着相机,跑进人家军校营区拍照,而且还涉及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想干啥呢?

  这种敏感的事情,他也不愿意去碰触,而且据他所知,现在忠灵庙还被营区拿来当仓库用,他费尽心机去拍啥人家仓库干啥。

  不进去就不进去嘛,反正以后也有机会,这里变成长飞小区以后,也就对外开放了。

  这玩意也不是非看不可,它仅是个做样子给殖民区的民众看的招魂幡,之所以遗留下来,没有想伪满皇宫里面建国神庙一样,被付之一炬,烧成灰烬,主要是它一开始对伪满洲帝国的国体并无影响,也就没人过问。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好不容易来了一趟长春,还是这个时代的长春,不了解当年伪满的历史遗迹,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可以说,长春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口十余万的城市,变成现在的吉林省会大城市,跟这段历史是密切相关的。

  难得有时间,苏亦决定利用这几天忙里偷闲的时间,好好看一看伪满时期给这座城市留下的历史遗产。

  当年长春之所以被选为“新京”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当年,哈尔滨是俄国人的地盘,沈阳则是前清的陪都,都有它们浓厚的文化氛围,只有长春是当年日俄战争后夺得南满铁路附属地,是南满铁路上的一个纯商业城市。

  有着浓厚的日式文化氛围。

  作为当年满洲国的新京,曾经的亚洲最大城市,长春的城市建设规划,也相当不错,虽然很多规划项目都只是留在计划当中,但是底子弄的不错。

  可以说,长春几乎是一座从无到有的近现代殖民城市,在国内含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筑区域并不少,比如各个地区的租界。

  然而,长春确实特殊的。

  它可以说从零开始规划的大型城市,是一座具有博物馆意义的殖民城市。

  因此,就算到了78年,整座城市建筑基本上还保持着三四十年代的原貌。

  建国忠灵庙看不了,苏亦又想到伪满皇宫,结果一打听,这里面成为长春第二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博物馆在十年间已经撤消,还没有恢复建制,再加上,当面被当作军营,遗址内部遭受到严重破坏,也没啥好看的,再加上没有陈列品,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没啥好看的,再加上距离确实有点远,就算挤公交来回也要两个多小时,苏亦也就打消这个念头。

  忠灵庙在航校营区里面当作仓库用,伪满皇宫变成第二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的厂区,那么其他的建筑呢?

  总该有合适看的吧?

  当然有。

  比如伪满时期的“第一厅舍。”

  现在的作为市委大楼的伪满“第一个厅舍”还没有拆除。

  所谓的“厅舍”,也就是当年的政府办公类建筑,属于日语称呼,也叫“官舍”或“官厅”。

  是兴亚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兴亚,兴亚,振兴亚洲,伪满期,日本鼓吹“*****”的政治口号,妄图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侵略中国,其狼子野心也充分在伪满时期建筑风格上体现。

  “兴亚式”建筑风格(“帝冠式”“满洲式”)作为一种模式,成了当年的长春的官方主要建筑的主样式,也使得长春跟东京一样,成为唯二的兴亚式建筑的集中区。

  如果研究建筑史,兴亚式建筑就是最好的载体,它见证了日本对各个地区的侵略,所以,韩国、港台地区也有少量的兴亚式建筑,不过最多的还是长春,没有被拆毁的,差不多有四十多处。

  要研究这段历史,在长春读书,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第一厅舍,没有拆除,就连以1914年建成的长春火车站也没有拆除重建,一切都是原汁原味。

  前世,苏亦来长春的时候,这两处建筑已经拆掉了,在这个还没有被拆除的年代,就显得尤为珍贵。

  火车站,作为来长春的一站,没啥好说的,都已经看过,也拍了一些照片,苏亦直接略过。

  因此,第一厅舍成为他的首选。

  这里就没有伪满皇宫那么远了,又是市委大院,他这个北大研究生的身份是够用了。

  虽然是五六公里的距离,苏亦也不愿意继续骑自行车了。

  作仓库用,伪满皇宫变成第二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的厂区,那么其他的建筑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