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长春——伪满时期的文化遗产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苏亦拿着从邮局买来的长春城市地图,以南湖宾馆为起点,开始做攻略,他对长春不熟悉,但吴镇武熟啊,直接把这货拉过来当参谋,不过他是于老的研究生,又是正式的会务人员,不能像苏亦这样随意离场,不然,都可以拉对方当向导了。

  一个人的旅行,走走停停,感受这个城市的魅力,也很好。

  最终吴镇武也不放心他一人瞎跑,毕竟他第一次来长春,人生地不熟的,于是跟导师请假,陪同他游玩。

  不对,苏亦名义上是说学术考察。

  毕竟他之前在北大历史系开学大会上可是做了“宅兹中国”的演讲。

  里面涉及大量的东亚史以及日本史研究,还有当年的“满蒙回藏鲜之学”的研究。

  这一点,高铭跟邹恒两位先生都知道,因此难得来一趟长春,他肯定不能错过就地调查的机会。

  这种情况之下,吴镇武以吉大的研究生的身份陪同,再合适不过。

  市委大楼在人民广场的东南侧的斯大林大街之中,这条号称亚洲最长大街,现在还没有改名为人民大街,依旧保持着解放后的称呼。

  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厅舍,完全就是因为它是伪满政府在新京建造的首座办公建筑。

  1932年7月开建,1933年建成,速度相当快,当年作为伪满政府的文教部和国都建设局共同使用。

  长春光复以后,则成为民国市政府使用听说是长春第一次解放时被苏军炮兵误炸,严重损毁,后来重新修缮,却没有原来的高度。

  到了48年,长春彻底解放以后,这里就成为党校以及市委的办公大楼。

  就没再挪过窝。

  苏亦来之前,梳理过长春的城市历史,知道人民广场,就是当年的城中心,斯大林大街、新民大街、解放大路三条大大道交汇于此,要是能上市委大楼的塔楼俯视整个城市的话,定然极美。

  苏亦说干就干。

  之前广州,去参观中山纪念碑,当时内部没有开放,不能登塔。

  现在这里是市委大楼,总该是开放的。

  吴镇武忍不住问,“这玩意,到底行不行?”

  苏亦笑,“先试一试,万一行呢?”

  于是,他拿着身份证明,北大的介绍信,还有研究生胸章直接朝着门卫室走过去。

  他一开始也没报啥希望。

  不曾想,还真可以通行。

  保卫干事,听苏亦是北大历史系的研究生,打算研究伪满建筑史,呼吁国人的铭记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怀的时候,都愣住了。

  最后还是同意他登楼拍照。

  还亲自陪同。

  甚至,还特意留下姓名跟地址,让苏亦文章发表的时候,可以给寄到他们市委。

  离开市委大院的时候,苏亦感慨不已,终于有一个地方是可以参观的了。

  直到这个时候,吴镇武才感慨,“你小子胆子真大。”

  其实他俩能进入市委大楼塔楼拍照,他吉大研究生的身份也功不可没。

  吴镇武是古文字大佬,对建筑史却不了解,在这个方面,他完全就是一个外行。

  于是,他也很好奇,苏亦为啥对这些兴亚式建筑那么感兴趣。

  苏亦也只能跟他简单科普,前面科普了概念,又谈论兴亚式建筑的发展史。

  “它在曰本习惯被称为帝冠式建筑,仅仅从名字就知道式日式特色,在长春就被称为满洲式建筑,其实它本质上就是西体东壳,是30年代在日本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的背景下,为对抗现代主义建筑而产生的日本建筑样式。因为有着极为鲜明的日式的屋顶,所以被称为穿着军服的建筑。这属于一种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其实所谓的折衷主义也是曰本学者鼓吹的,不光说的天花乱坠,在很多人的眼里,它本质上就是丑。”

  “啥玩意?丑?”吴镇武大为不解,“我怎么觉得挺漂亮的啊?”

  苏亦笑,“审美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人觉得丑就会有人觉得美,甚至,有人觉得此类建筑,就是曰本人的小家气的具体表现。”

  吴镇武就更不解了,“挺豪华的啊,当年能够建造这种豪华建筑,在国内应该不多吧?”

  苏亦说,“兴亚式建筑是二三十年代被伊藤忠雄、佐野俊树和武田刚一引入曰本的。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并且将日式风格与西洋风格相互融合。借鉴的就是当时欧美建筑风格,然后在加上日式的木结构屋顶作为装饰。本质上,房顶只有装饰作用而缺乏实用性,还增加建筑成本,采光也不好,很多人觉得多出来的屋顶,也没有啥装饰作用,反而是累赘,画蛇添足,并且内部装饰也极为简陋,占地小层数少规模也不大,不够欧美建筑奢华,也不够东方建筑大气,完全就是反映出了,二战前夕曰本资源溃泛经济落后的糟糕状况,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只能采用这种小家气的建筑,完全无法跟经过文艺复兴的欧美建筑媲美,因此,有人给出了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评价。”

  苏亦说完,吴镇武下意识点了点头,“这么说也很有道理哈,毕竟这些大楼,除了塔楼比较高之外,其他的楼层确实不算太高,确实小家气。”

  苏亦乐得哈哈大笑。

  那么上面他说的评价,真的有道理吗?

  有点道理,却也不能说全对。

  主观性太强了。

  明治维新以后,曰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开始“脱亚入欧”了,在建筑领域上,也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影响,古典建筑风格迅速衰落,这样一来咋办?

  于是,折衷主义的兴亚式风格就应运而生了。

  此外,曰本古典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木材的稀缺,大量的建筑被摧毁,和风建筑也被迫停建。再加上现代建筑的兴起之式,锐不可当,兴亚式建筑风格就开始大行其道。

  说到这里,苏亦又拿着中国的“宫殿式”建筑跟兴亚式建筑做对比。

  “宫殿式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是被民国政府推崇,还说它式民族固有样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正统继承者。作为伪满时期采用的兴亚式,却有着明显的‘和风’,本质上,一定时期的建筑样式必定收到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不能简单的用美丑来贬低兴亚式建筑,就算在咱们长春的兴亚式建筑,也存在着多种尝试,一会,咱们慢慢观察,一一梳理,实际上,兴亚式建筑也对民国时期的‘宫殿式’建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一说,吴镇武又听不明白了,“啥借鉴意义?”

  苏亦笑道,“都是西体东壳的折衷主义,都是在西方建筑的主体上弄一个屋顶,不过咱们国内宫殿式,弄的是大屋顶,而不是兴亚式的小屋顶。”

  吴镇武笑道,“果然,小曰本就是小曰本,连建筑都这样抠抠搜搜,充满小家气。”

  说说笑笑,接着,他俩马不停蹄杀到第二厅舍——伪满首都警察厅。

  它跟第一厅舍恰好对街相望,都是在斯大林大街上,一东一西,对称分布,与第一厅舍相呼应。也就比第一厅舍晚10天开工,1934年竣工。原为伪满司法部,司法部迁往新民大街后为伪满首都警察厅。

  这楼现在是CC市局所在地,完全继承了之前的单位属性。

  因为之前他们去市委大院参观,还拿到保卫干事的介绍信,进入公安大楼的时候,也没有阻拦,甚至还有宣传科的干事陪同,苏亦挑选一些角度拍摄照片以后,就开始拿起素描本开始画素描图。

  他这本领,吴镇武之前在南湖宾馆已经领教过,也不惊讶,反倒是市局的宣传干事,哭笑不得,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位北大的高材生,为何有这样的雅兴跑来这里画画。

  好在他不阻拦,简单交代一些注意事项,让他们不要乱跑之后,也就离开。

  相机是苏亦跟考古专业摄影老师赵思训先生借的,他在北大的时候没少跟对方混在文史楼的暗房洗照片,借一部相机,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胶卷要自己买。

  就算黑白胶卷,也 苏亦笑,“审美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人觉得丑就会有人觉得美,甚至,有人觉得此类建筑,就是曰本人的小家气的具体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