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谁入地狱——元君庙仰韶墓地第1/4段
根据苏亦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结果,长春现存伪满时期的建筑,可以分为两条轴线。
第一条,是斯大林大街(旧大同大街),是长春站往南,建国忠灵庙为终点;第二条则是新民大街(旧顺天大街),从临时皇宫(现地质宫)往南,把伪满八部等官厅串联起来,到新民广场(顺天广场)止。
从这些规划,很容易推断出来,这两块区域就是当初“新京”城市规划的核心区域。
而且,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七十年代,三十多年里,整个长春城区并没有太多大型新建筑,依旧保持着当年新京规划的模样,因此,在这个年代游览长春,有种行走在历史时空的错觉。
苏亦很喜欢这种奇妙的体验。
然而,时间有限,他没法在长春待很长的时间,能够在研讨会的几天时间里面,抠出一天的时间瞎逛,已是不容易。
而且,要写一篇小论文,他调查的“满洲式”官厅建筑已经足够了。
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写论文,选题就要足够小,近现代长春城市规划是一个大课题,这不是他的专业范畴,要研究这些课题,有建筑学的大佬。不要说城市规划,仅仅是长春“满洲式”建筑这个课题,对于他来说也足够大,光凭他一个人,短短一天的时间,是没有办法弄完这些的。
因此,他只能把选题继续缩小。
要给伪满建组分类的话,按照苏亦的分法,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军政机关类。
二、经济集团类。
三、宗教礼制类。
四、文件单位类。
五、市政单位类。
毫无疑问,他研究的范畴就是第一类——军政机构类建筑。
这一类建筑大致有二十多处,主要分为关东军殖民军事机关类跟伪满国家行政机关。
前者代表日方,后者代表伪满方面。
再细分,主要包括曰本关东军军事基地及官邸、伪满官厅及官邸建筑。
因此,他又在这个大类继续细分,只研究伪满官厅及官邸建筑。
因为关东军军事类建筑,太分散了,除了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的关东军司令部以及宪兵司令部比较好找之外,其他的基地都比较偏,苏亦根本就没有这个时间去一一做调查。
只能一再缩小研究范围。
而伪满官厅,苏亦跟吴镇武逛了个遍,从第一厅舍到第十四厅舍,除了被拆除的两个厅舍,全部都做文物建筑调查表存档。
其他部分,例如伪满地政管理局,伪满满铁综合事务所,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宏报处,伪满新京顺天警察署等旧址,他也做了补充调查。
实地调查,做到他这程度,也差不多够了。
从建筑艺术风格来说,军警类的建筑主要是采用曰本建筑文化风格,以便彰显曰本地位。例如现在省委大楼,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就是朝着曰本名古屋山城建筑,“帝冠式”和“山城堡垒”两种元素结合以彰显威严,不仅如此,它的大门还镶嵌曰本皇室菊花章。
相比较之下,伪满官厅的建筑风格则式另外一种呈现,它是曰本“帝冠式”的满洲版,在其基础上,又加入“五族协和”的政治思想,因此,也被称为“兴亚式”。
从这点来说,伪满建筑的兴亚式风格,并不等同于曰本的“帝冠式”,它是其本土化的一种探索,是全新的“满洲式”,奈何,伪满统治时期短暂,这种风格的建筑形式,并没有继续延续的机会。
那么研究伪满时期的殖民建筑历史,有什么意义?
自然是有用,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学术意义。
除了见证历史,及其蕴含的警示价值之外,这些大面积的“兴亚式”城市建筑群,在这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苏亦的学术背景,他不可能去研究他们的建筑史,没有必要,但他却可以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作用。
可以说,在这个年代,全国范围内,能够认识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学者,也没几个,更别谈,应该如何去保护了。
他回到南湖宾馆以后,先一步整理资料,暂时还没有办法把文章弄出来,一些关键的文献还没有查阅,不能瞎写,不过,这方面他也不着急。
到时候,回北大再弄。
要是北大图书馆没有的文献资料,再委托吴镇武帮忙,这哥们,应该会很乐意的。
现在嘛,自然也不能闲着。
好不容易来了一趟长春,有着吉大那么丰富的藏书资源不利用,那么多浪费。
……
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吉大里。
这是前世的梗。
这个时候,吉大还没有合并长春的众多高校,就连后来的吉大校本部前卫南区都还没有修建,只有老校区前卫北区。
1978年的吉大老校区,一点都不老。
尤其是雄浑大气的理化楼,比北大的燕园的建筑都要豪华。
实际上,吉大直到1950年才从沈阳搬迁到这里,当时还叫东北人民大学,58年才改名。
后来匡亚明调任吉大校长以后,吉大开始大面积的基建,比如豪华的理化楼就是60年代初建成的,主体六层,局部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型简洁,立面对称,整体颇显庄重,只有檐口部分有简洁的装饰,檐下有仿斗拱的构件。
该楼被称为长春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之一,这么豪华的建筑楼,在当年全国各大高校也是少的,就算北大也都没有这样的建筑楼,而且,由于建筑质量较好,该楼至今仍作为教学楼正常使用。此外,还有文科楼,也是这个时候建成的。
看到这栋建筑,苏亦也忍不住感慨,他前一天,满长春寻找“兴亚式”老建筑,现在却又开始参观长春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之一,有着时空交错的感觉。
然而,理化楼是他第一处打开的“十大建筑”吗?
当然不是。
他第一处打卡的“十大建筑”是南湖宾馆,此外,昨天他还去同为十大建筑的省图书馆,以及地质宫。
而地质宫原本是伪满新皇宫旧址,结果只建设地下结构,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财力紧张而停工。解放后才重修,也是后来吉大博物馆,现在还属于长春地院,因为是在新民大街的北端,他跟吴镇武也就顺道过去看了。
至于省图书馆,纯粹是去查资料。
从某种意义来说,美丽的长春在吉大里面也不算错,后世大部分“兴亚式”建筑,都成为吉大的教学楼。
比如,现在吉大,也有两处伪满时期的建筑。
第一个则是1940年10月31日建成的鸣放宫。
其实,这座建筑的原名叫“神武殿”,目的是为了祭祀神**皇。
早些年是空军航校的礼堂,后来航校迁走以后,吉大花了50万把它买下来作为学校大礼堂。
名字取的也挺有意思,出自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匾额还是由于省吾亲自书写的。
根据吴镇武的八卦,据说,当时吉大还给于老300块的润笔费,相当可观。
后来,这个名字因为有“大放大鸣”之意,匾额直接被摘下来,现在也都没有挂上,不过名字也就流传至今,依旧没有改。
第二处,则是他今天过来吉大的目的地——吉大图书馆。
图书馆所在的“伪满炭矿株式会社旧址“大楼,就是1939年12月22日建成。早年间,这大楼就是吉大的行政楼,文科楼建成以后,才从这里搬出来,成为图书馆。
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大学也是如此。
苏亦拿了吴镇武的借书证,混入图书馆的时候,也不禁感慨。
这里馆藏极为丰富,不仅拥有不少伪满时期的史料,甚至还有大量满文文献,奈何,不会满文,看不懂,只能作罢。
满文文献看不懂,馆藏的满铁资料却多少能看得懂一些的,书写语言,主要是日文、俄文跟英文,俄文看不懂,但英文已经没啥问题了,至于日文,连蒙带猜,八九不离十,毕竟,他这段时间也没少学日文。
各种报告,涵盖的种类太多了。
苏亦也只是好奇的翻一翻,他不研究满洲史,也不做文献研究,就是过来找伪满时期的相关史料而已。
满铁的调查报告,算是一种,却也不是他需要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相关史料。
倒是找到一本《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1931—1945)》,奈何他不是研究经济的,似乎这个年代,国内的学者很少有研究伪满时期的建筑论著。
除了一些原始资料,没法子,苏亦只好找曰本学者的。
&emp;其实,这座建筑的原名叫“神武殿”,目的是为了祭祀神**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