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因为我《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提前了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兰先生学术研讨会结束,寒假已经到了。

  苏亦需要回新会春节。

  1978年,是中国高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年。

  一年之中,春秋两季都有学生入学,合称77-78级。

  这样一来,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78级入学的大一新生,这个寒假都选择留在学校并没有返回老家。

  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北大亦然。

  从南方过来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留校。

  选择留校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的是因为交通不方便,有的是因为想留在学校多学点东西,有的是因为穷买不起车票,后者的占比最大。

  苏亦认识的姑娘。

  从昆明来的张绣予就选择留在北大。

  来的时候,他们同行,这一次,苏亦以为对方要回去过年,不曾想,她选择留校。

  这大姐,也是厉害。

  一个春城来的姑娘,大冬天留在北方,那么冷的天气,想想就不容易。

  实际上,不止张绣予留下来。

  作为研究生的许婉韵,也留下来。

  就连黎新叶也选择留校,叶子同学说,她要准备考研,要充分利用寒假的时间。

  她的决定,让苏亦很是意外。

  似乎,因为他这个变数,身边的家伙都准备提前考研了,尤其是历史系,更是重灾区。

  他们一个个的,受到苏亦的刺激,都想一步到位。

  苏亦能干吗?

  只能鼓励了。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事情,也就是到今年为止了。

  如果这一次考不上的话,这帮家伙也只能乖乖的读本科了。

  谁都不想错过,谁都想跳级读研究生。

  有没有这个能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肯定暴涨。

  竞争极大。

  国家严格筛选,并没有放水的痕迹。

  也造成未来两年内,全国各地的高校,根本就完不成计划的招生人数。

  典型的宁缺毋滥。

  也注定大部分人都是陪跑选手。

  黎新叶要考研究生,苏亦也帮不上任何忙,他又不是中文系的。

  唯一能够提醒的就是,多研究鲁迅,可能会考。

  他真不是开玩笑,现当代文学史,还真没法绕开鲁迅先生。

  至于考古专业这帮家伙,苏亦倒是不拒绝,纷纷传授各种经验。

  但是,他面对的整个专业。

  这帮家伙跑去考其他大学还行,如果都在卷北大,大部分都是炮灰。

  这一次从返回广州,苏亦只身一人,身边并没有同行者。

  就连陈飞也没有回新会。

  他本来也不是新会人,只是插队被分配到新会而已。

  这一次回家,从首都站到广州站,差不多90个小时,四天四夜的时间。

  也仅仅是到广州。

  为了赶时间,他都没在广州逗留,当天就跟老爸老妈一起返回新会。

  然后又是火车,又是渡轮,又是汽车。

  终于到会城城区。

  要不是老爷子非要让他回来过春假,再加上首都又冷又干燥,有点难熬,苏亦还真不愿意来回折腾。

  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除夕夜赶回老家了。

  一回到家,就要帮老爷子研墨写春联。

  老爷子是亲自等他这个大孙子回家才开始写自家对联的。

  实际上,从小年开始,亲朋好友就陆续上门求对联,作为新会有名的书法家,慕名而来的人不要太多,老爷子也不拒绝,甚至,连红包都不收。

  所以每年在老宅,前来求春联的人,都可以把门槛给踏破了。

  一开始,大家都在劝阻,不让他那么累,结果看到老爷子乐此不疲,家人也就默认此事。

  这个传统,也保持了好些年。

  从苏亦记事起,就没断过。

  等老爷子些完春联,看到苏亦拿出来启功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作品,高兴不已。

  直夸大孙子懂事。

  跟弟弟妹妹们贴完春联,也就可以吃除夕夜团圆饭了。

  也不知道小叔从哪里搬过来一个黑白电视。

  晚饭后,大家都在家看春晚。

  不仅他们家,邻居也都过来了。

  这个年代,电视机绝对是稀罕物件,春晚更是稀罕。

  因为今天才开始举办。

  一时之间,苏家院子都成了录像厅了。

  热闹得不行。

  这一年的春晚,苏亦没看过,非常好奇。

  导演则是邓在军跟杨洁,杨洁就不说了,邓在军也是83年春晚的总导演。

  苏亦的印象中,83年才是第一届春晚,现在才知道,并非如此。

  79年已经开始,不过这一年,全国的电视机太少,没有在社会造成广泛影响而已。

  83年以后才成为惯例。

  这一次,晚会是录播的。

  因为是改放后的第一次春晚,香槟、交谊舞、斗牛舞等元素都是第一次亮相。

  又因为晚会引用了芭蕾舞《天鹅湖》中较为明快的音乐,男女演员穿的又是紧身服装,表演西班牙斗牛舞。

  然后在黑白电视里面呈现的画面就是,男演员没穿衣服,女演员袒胸露背、穿着暴露。

  好家伙,这样一来,就热闹了。

  全国各地的投诉,如同雪花纷飞。

  当时,在苏家大院,好多家长都纷纷捂着小朋友的眼睛。

  苏亦也直呼辣眼睛。

  不管如何,这依旧是值得纪念的一个除夕夜。

  晚上,苏亦跟弟弟们一起守岁。

  结果没过十二点,堂弟就有些调皮的去点燃炮竹。

  于是,接二连三,整个世界都炮竹声。

  第二天,春节,拿红包。

  初二,各种走亲戚。

  初三,老爷子的门生故吏纷纷上门拜年。

  聊着聊着,县文化局一位领导就提到古井官冲村永安里有一个杨太后墓,因为位置偏僻,保护不得当,已经损坏严重,县文化局这边想要保护,又不得章程。

  希望老校长帮忙给一些建议。

  听到这话,老爷子就笑起来了,“你这个家伙,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你让我题字或者辨认一些壁画图案,说不定我还能说出来一二,或者说说宋史我也能说出一二,结果,你倒好,让我给古墓保护提意见,我能提出来啥来。你直接说来找我大孙子就可以了。”

  其他的来访者也笑了。

  说话的领导,望着苏亦,“小亦是北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听说之前还在省里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中央来的专家啊,可遇不可求,当然不能错过了。”

  老爷子望着苏亦,“你对这个方面有研究吗?”

  苏亦回答,“我导师宿白先生,是国内宋代考古的专家,可以说国内第一人,五十年代的就是就写出来第一本关于宋代古墓的发掘报告《白沙宋墓》,研究确实有,但咱们杨太后陵墓,还没严重到需要发掘的地步。”

  他这一出来,可把其他人都吓一跳。

  一同前来的县博物馆副馆长,连忙摇头,“对,对,不需要挖,不需要挖。”

  好家伙,大家过来寻求保护方案,他却告诉大家,他是挖墓专家,谁敢答应啊。

  苏亦笑,“确实不能挖,咱们文物工作方针也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杨太后陵墓,主要的就是保护,官冲当地群众有意识保护,县领导也重视,咱们在划一块区域,把它围起来就行了。”

  “这么简单?”领导也被他如此接地气的方式,也说愣住了。

  苏亦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旁边建立一家纪念馆,然后张贴一下相关史料,作为宣传,甚至,如果县里想要加大管理的话,也可以安排专人看守。”

  领导苦笑,“这些不太现实,而且,杨太后陵墓也不符合要求。”<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