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我们《中山大学学报》也很好第1/4段
杨式挺先生带苏亦过来拜访朱非素先生,除了认门外,就是关于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
杨先生想让苏亦加入报告编写小组。
按理说,这个要求不太合适。
因为苏亦压根就没有参与石峡遗址的发掘工作。
从学术潜规则来说,根本就不合乎规矩。
但规矩都是人定的。
苏亦并非是上级塞进来的关系户,而是一个专业素养极高的年轻学者。
不说,他对石峡遗址的了解有多深厚,仅仅是他的精湛的手绘功底,就足以让他有资格参与报告的编写工作。
谁都知道考古报告,需要大量的手绘图片,遗址复原图需要手绘,器物三视图需要手绘,遗址打破叠层图需要手绘,方方面面都需要手绘,而省博方面具有相应技能的研究人员只有曹子钧一人。
仅仅靠一个人,同时负责两个遗址考古报告的编写绘画工作,进度肯定非常缓慢,更不要说,曹子钧是专业的技术人才,其他的发掘现场也缺少不了对方。
因此,杨式挺先生急需苏亦加入他们的编写团队。
对此,朱先生没有反对,她很乐意提携后辈。
这时,轮到苏亦纠结了。
“两位老师,我可能没法在广州待太久,很快,就需要返回北大,因为快要开学了。”
杨式挺笑,“你别担心,这事我已经分别跟秉琦先生跟宿白先生去电话了,他们都同意你留在省博继续实习。”
苏亦苦笑,“我在故宫的实习还没结束呢。”
杨式挺说,“这事你也不用担心,我也跟苏秉琦先生沟通过了,他说你在故宫编辑部实习,主要负责院刊的审编工作,但是故宫院刊是季刊,三个月发行一次,你先在省博待一两个月的时间,不影响的。苏先生说,到时候,他会让你们俞老师去跟刘北汜先生沟通的。”
得,这已经把他安排好了。
苏亦还有些担心,“宿先生那边真的没有问题?”
“当然没有问题,别担心,宿先生已经在电报上亲自交代,让你放心留在省博继续实习,不过每周要跟宿先生写信汇报你的学习进度!”
杨先生都这样说了,那自然就没啥问题了。
他也不是第一次在省博实习,唯一区别的就是上一次是暑假,这一次是寒假,估计还要耽搁一两月的课程。
但,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现在需要的是积累资历。
参与石峡遗址的报告编写,无疑是最好积累资历的方式,甚至可以拓展他的视野。
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宿先生这边,因为石峡遗址是史前考古反向,跟佛教考古天差地别。
既然宿先生允许他留在省博,那啥问题都没有。
敲定了这事,接下来的聊天氛围就和谐了很多。
朱先生还跟他分享好多关于石峡遗址的轶事。
还提及苏秉琦先生当年到石峡遗址现场的事情。
杨式挺说,“当时,苏先生对朱老师一通表扬,赞扬她身为女士,长期在发掘一线,不容易。还笑谈起她上学时上台表演唱时的情景。直夸你们朱老师是中国考古界的女英雄!”
“杨师兄,你可别笑话我了,跟你比,我就是一个小兵。”
两位先生都笑起来了。
实话实说,苏秉琦先生对石峡遗址的关注,才使得它在学界的影响迅速扩大。后来发表的简报及苏先生的相关文章,正式将石峡墓葬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石峡文化’,并称之为打开岭南文明的一把钥匙和一个重要的窗口。
石峡遗址,也成为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编写正式开始,就立即获得苏先生的支持,直接把苏亦派过来支援粤博。
所以,苏亦加入报告编写团队,其实一个双赢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苏亦也没有闲着。
他忙着去给各位师长拜年。
先是省博这边,除了杨式挺朱非素两位老师外,吴振华、曹子钧以及沈明他们仨,也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都需要把他们约出来聚一聚。
此外,还要去中大各位教授。
沈明是中大毕业的,苏亦顺势拉他一块,不然,一个人去拜访梁钊韬教授,都不知道该聊啥。
沈明却不太好意思,他一个学渣,毕业以后都没有主动去拜访各位师长。
现在苏亦这个外来户,一到广州就要到中大拜码头,这不是把他给对比下去了?
于是,他说,“你干嘛不叫吴宗麟那小子,他也是中大的,甚至说,他就是中大的子弟。”
苏亦笑,“行啊,那就一块,一会咱们直接去地理系家属院找吴宗麟。”
吴宗麟就是之前在中山纪念碑认识的家伙。
后来,他跟向左岸、周雅秦以及白槿四人一块去河宕遗址见习,双方就更加熟悉了。
吴宗麟的老子是中大地理系的教授,偏偏他却读了历史学,就在众人以为他会按部就班去研究历史地理的时候,这家伙却跑来学考古了。
现在找人很不方便。
苏亦只能提前给中大教职工家属院打电话找人,就算这样,不是直接能找到人,只能给传达室的大爷留言,让他转达吴宗麟,约定好时间,他们才过去中大。
事实证明,提前打电话是很有必要的。
不然,他们去中大家属院,根本就找不到人。
下午,中大康乐园,图书馆大门外。
吴宗麟百无聊赖坐在长椅上翻书,直到苏亦跟沈明骑着摩托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家伙才反应过来。
见到苏亦他俩,这家伙就惊呼,“好家伙,你们竟然有摩托,厉害啊。”
摩托是之前在省博实习,做广州文物普查报告的时候,黄副馆长调拨给他们用的,然后,这辆老旧摩托就差不多成为沈明的私家座驾了。
平时根本就不敢骑。
因为没油票,也就春节期间,沈明才大方一把。
吴宗麟见到摩托,就跃跃一试,“要不,我试一试。”
“你会骑吗?”
“还不会,不过这玩意跟单车差不多吧。”
“一边去,别浪费汽油,这玩意贵得要命。”
沈明想想都心疼。
苏亦笑,“没事,这次是我加油的。”
“也对啊,我心疼啥!”
说着,他就笑起来了。
尽管如此,吴宗麟也没真打算骑摩托,毕竟苏亦他们过来中大,不是让他练习怎么骑摩托车的。
“苏亦,你是先打算先去梁教授家里,还是在中大先逛一逛,毕竟你第一次过来我们中大。”
中大有啥好逛的。
前世,不知道来了多少次。
而且他前世只是过来中大蹭课,对中大没啥归属感。
其实,他读博的时候,想要回中大的,奈何人家不要他。
谁让他当初考研的时候,没选择中大呢。等想要回头的时候,已经高攀不起了。
苏亦刚想拒绝,最终说道,“那就先逛一逛吧,随便跟我说说,你们这一学期是怎么过来的。”
前世的康乐园跟现在的康乐园肯定是不一样的,至少还没有多建筑物。
五十年代,中大迁入康乐园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都没有大扩大建,基本上保持原样。
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
后来,中大逐年扩招,原有的建筑已经不够用了,校园掀起了建筑热潮。
开发了校园西区及东北区作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宿舍,又在中轴线两侧新建了一批教学行政建筑。
前世,很多在使用的教学建筑都是八十年代建造的。如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地环大楼,图书馆等。
直到80年代末,岭南学院成立,又在中轴线北部建造了一批现代建筑。
到了那时,康乐园才形成了以逸仙大道及大草坪为骨架的轴线建筑带。
现在嘛,基本上都是原先岭南大学的建筑群,比燕园还保持得原汁原味。
因此,这个年代的康乐园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历史韵味,比前世还要更加纯粹。
骑着摩托车,三人开始兜风。
沿着图书馆(马丁堂)、黑石屋、怀士堂、孙中山铜像来中大,不是让他练习怎么骑摩托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