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言官奏章弹劾忙,慈烺宫中安坐稳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翌日。</p><p>崇祯看着面前的这一大堆奏章,有些呆住。</p><p>“这些全是弹劾烺儿的?”</p><p>在崇祯的面前,王承恩苦笑点头:“是的,都是那些言官们弹劾的。”</p><p>一般来说,其他的奏章都会由内阁票拟,然后司礼监批红即可,但这种事情毕竟是事关重大,当然还是得送到崇祯面前。</p><p>崇祯面色有些难看,拿起这些奏章一一翻阅,发现上面的内容无一不是对朱慈烺的大力抨击。</p><p>什么太子行事鲁莽,在宫中随意开枪,阻碍吴三桂奉旨办事实在是不合规矩,这都还是比较轻的。</p><p>还有人干脆就直接说太子杀机太盛,实在是暴君之相,必须要严加惩治,不然就应该罢免掉这个太子,另立他人。</p><p>“简直是岂有此理!”崇祯一巴掌就将这些奏章直接拍在了桌子上,十分不爽的说道:“李邦华和施邦耀在做什么,连手底下的言官御史都管不了吗?去把他们两个叫过来,朕倒是要看看他们怎么和朕解释!”</p><p>很快,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右都御史施邦耀两位就站在了崇祯的面前。</p><p>崇祯很不爽的说道:“你们两个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今天朕这边突然多了一大堆弹劾烺儿的奏章?”</p><p>听到这句话之后,两位大明言官之首对视一眼,都露出苦笑。</p><p>李邦华无奈道:“陛下,您也知道咱们这些言官的作用,那就是要上奏折骂人的。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大家都是憋着,就是因为大明确实是危急,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但现在那不是不一样了嘛。”</p><p>施邦耀也道:“是啊陛下,您要知道言官都是得进言的,这么多天下来一个个早就已经按耐不住了,现在正好给他们碰上一个机会,那可不就是使劲的上奏章了吗?臣等虽然也规劝过,但是这所有人都是众志成城的臣等也没办法啊。”</p><p>崇祯闻言,不由哑然。</p><p>李邦华又道“其实臣等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了,不信陛下可以慢慢看,那些措辞比较温和的奏章都是咱们这边的人上的,那些能让陛下生气的奏章,估计是六科给事中那边上的。”</p><p>崇祯:“”</p><p>崇祯忍不住伸手,随意翻了一下面前的这些奏章,发现还真如李邦华所言。</p><p>大明的言官系统其实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左右都御史所管辖的都察院,也就是站在崇祯面前的这两位大臣所属单位,另外一个就是六科给事中了。</p><p>六科给事中属于皇帝的直辖部门,只向皇帝负责,同时又有权限插手六部的事物,这就导致他们手里不但有弹劾的“虚权”,更有管辖的实权,战斗力比起都察院来说甚至还要更高。</p><p>在大明朝,经常可以看到六科给事中上奏章大骂首辅和各位阁老,然后大明这些内阁大臣们不但没办法回击,有些时候还得小心翼翼的解释甚至请辞。</p><p>这也就算了,就连皇帝这些家伙同样也是敢怼,而且他们还不怕皇帝发火。要是皇帝真的发火把哪个言官贬职了,这货瞬间就在整个大明出名了,将来官员阶层绝对给他保驾护航,让他当大官。</p><p>这也就是为何崇祯皇帝在察觉到是六科给事中担当这一波弹劾朱慈烺的主力时,心中如此无语的原因。</p><p>片刻之后,崇祯无奈的挥了挥手,道:“你们两个下去吧,记得好好的约束手底下的官员们,不要再给朕看到这些奏章了!”</p><p>李邦华和施邦耀自然是连连应是,然后离开。</p><p>等到这两人离开之后,王承恩才忍不住道:“陛下,根据老臣所知,这两位都御史也不是在都察院就一言九鼎的,还有好些文官似乎是和吴三桂尚书比较亲近的。”</p><p>崇祯愣了一下,然后道:“吴三桂不是要给烺儿查清真相的吗?他应该不会让他的人上奏章弹劾的。”</p><p>王承恩:“”</p><p>王承恩觉得,陛下还是太过天真了一些!</p><p>王承恩略微迟疑了一下,没有继续开口说话,他跟了崇祯这么多年已经很清楚这位皇帝陛下的性格,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能改变崇祯的主意。</p><p>吴府。</p><p>吴三桂看着面前的几名言官,笑容满面的说道:“诸位今日能赏光前来本官的府邸,吴某心中非常感激啊。”</p><p>几名言官对视一眼,其中一位资历最老的言官笑着说道:“吴大人客气了,我等小小言官,能够被大人这般阁老重臣邀请,才是我等的荣耀呢。”</p><p>双方友情吹捧了一番,然后吴三桂才直入正题。</p><p>“诸位想必也知道,吴某前两天奉旨办案,原本是要让太子殿下的方拱乾来问话一下的。谁知道太子殿下居然大发雷霆,拿着短火铳到处开火,吴某人的几名属下为了保护吴某还受了伤,吴某也是差点就不能和诸位见面了!”</p><p>说着,吴三桂也是不停叹息,一副后怕的模样。</p><p>言官们脸上的表情也是发生了变化的,还有好些文官似乎是和吴三桂尚书比较亲近的。”</p><p>崇祯愣了一下,然后道:“吴三桂不是要给烺儿查清真相的吗?他应该不会让他的人上奏章弹劾的。”</p><p>王承恩:“”</p><p>王承恩觉得,陛下还是太过天真了一些!</p><p>王承恩略微迟疑了一下,没有继续开口说话,他跟了崇祯这么多年已经很清楚这位皇帝陛下的性格,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能改变崇祯的主意。</p><p>吴府。</p><p>吴三桂看着面前的几名言官,笑容满面的说道:“诸位今日能赏光前来本官的府邸,吴某心中非常感激啊。”</p><p>几名言官对视一眼,其中一位资历最老的言官笑着说道:“吴大人客气了,我等小小言官,能够被大人这般阁老重臣邀请,才是我等的荣耀呢。”</p><p>双方友情吹捧了一番,然后吴三桂才直入正题。</p><p>“诸位想必也知道,吴某前两天奉旨办案,原本是要让太子殿下的方拱乾来问话一下的。谁知道太子殿下居然大发雷霆,拿着短火铳到处开火,吴某人的几名属下为了保护吴某还受了伤,吴某也是差点就不能和诸位见面了!”</p><p>说着,吴三桂也是不停叹息,一副后怕的模样。</p><p>言官们脸上的表情也是发生了变化,还是刚刚那位老言官道:“此事我等也是有所耳闻,不瞒吴尚书说,我等原本都是想要立刻就上奏章狠狠的弹劾此事的,但后来接到了大人的邀请,所以才想着先听听大人这边的看法。”</p><p>吴三桂正色道:“吴某正是想要拜托诸位这件事情。不瞒诸位说,现在朝野之中众议汹汹,都觉得吴某这是在针对太子殿下,但天可怜见,吴某只不过是想要完成陛下的命令,查清楚案件而已啊。</p><p>几位和吴某是比较交好的,若是几位也上了奏章弹劾太子,势必会让人以为吴某真的要和太子作对了。所以还请几位看着吴某的面上,一定不要上奏章弹劾太子,如何?”</p><p>吴三桂的这番话,显然非常的出乎几名言官的意料之外。</p><p>老言官忍不住道:“吴大人不希望我等弹劾太子?”</p><p>吴三桂正色道:“正是如此。吴某只是想要查清楚真相并且呈报给陛下,并不是要搞什么政治斗争,更不是要和太子做对到底。”</p><p>几名言官一阵沉默,随后老言官道:“既然吴大人都已经开口了,那么我等这一次就暂且不上奏章吧。”</p><p>吴三桂大喜,拱手道:“多谢几位,将来吴某必有回报!”</p><p>片刻之后,吴三桂亲自礼送几名言官离开,接着回到书房之中。</p><p>只剩下一个人之后,吴三桂终于放松下来,露出了得意的笑容。</p><p>“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觉得本官要发动人弹劾太子,但本官就偏不!只要本官的人不弹劾太子,那陛下必然会觉得本官只是秉公办事,不是针对太子。到那个时候,本官再拿出对太子不利的事实,陛下自然就会大为动摇了。太子啊太子,你就好好的等着吧!”</p><p>吴三桂这一招,其实就叫做以退为进!</p><p>吴三桂想了想,提笔写了一份奏章,让人赶紧送入宫中。</p><p>奏章上的内容很简单整个事件都已经水落石出,还请陛下明日召开廷议,臣会说出真相!</p><p>端本宫。</p><p>朱慈烺走下马车,有些疲惫的打了一个哈欠。</p><p>今天的朱慈烺主要是去挑选太子亲军,正如之前所言,北京城之中的群众对于参加太子亲军的积极性极高,就连许多现役士兵和军官都跑来应征。</p><p>折腾了两天时间,朱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