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 平衡之道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公羊学派为什么会走向衰亡呢?

  一个是统治者的不再青睐,最重要的是公羊学派自身存在着缺陷。

  公羊学派主张大一统大复仇,所以教出来的弟子都是一群妥妥的好战分子,否则当年汉武大帝也不会罢黜百家,推崇公羊了!

  另外公羊学派只重文章摘句,忽视义理,以至于达到,一句原文注释却有成百上千字的地步,成了一些“俗儒”、“酸儒”。

  成天只会研习《公羊》,只知背诵借鉴,不懂融会贯通,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只有逐渐式微乃至衰亡。

  不过到了满清末年,内忧外患之下,龚自珍、魏源等人打出“公羊学”旗号,借经学义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公羊学”研究与经世、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而康有为、梁启超则大多继承龚、魏的传统,利用“公羊学”的“三世”、“托古改制”等学说,作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

  太极殿上庄严肃穆,此刻天色渐暗,大殿四周燃着儿臂粗的牛油大蜡,灯火辉煌,将地上的金砖照得煜煜生辉。

  “恪儿说说吧!科举之事商议的得如何了?”李恪问道。

  “科举之事尽在这两本折子里面,请父皇预览!”李恪说着,便将手里的两个本子折子递给李世民。

  李恪接过来瞄了一眼,一本是《科举考试流程简要》,一本是会议记录,思索半晌,李世民先将《科举考试流程简要》放在了一边,仔细翻阅起会议记录来。

  李世民一目十行,快速起来,时而疑惑,时而明悟,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眉头紧锁。

  “居然将明算科加进去了?”李世民很是诧异,没人比他更清楚那几个老顽固是如何难搞,他是感同身受,经常被这些老顽固喷得没脾气,所以李世民很好奇,李恪究竟是如何将这些老顽固摆平?

  李恪似乎看出了李世民心中的疑惑,朗声道:“各位大臣皆是国之栋梁,胸怀宽广,思虑深远,对于算学作为科举的必考科目,其实并不太过抵触,只是有些质疑其重要性而已,儿臣稍微一解释,他们便同意了。”

  李世民闻言,意味深长的看了李恪一眼,仿佛再说,你骗鬼呢,如果这几个老家伙真有这么好说话,朕这个皇帝又岂会当得如此艰难。

  “恪儿,这算学真如此重要吗?尽然能跟明经科进士科相提并论?”李恪一脸疑惑道。

  李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父皇以为,凭借那些手里捧着四书五经孔孟礼乐的儒生,将这个帝国治理得繁花似锦万国来朝,需要多少年?”

  不得不说,李恪很是抓住了李二陛下的命门……

  好大喜功!

  儒家怎么治理国家?

  作为一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盖世帝王,李世民对此自然一清二楚,无非四个字而已——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个好东西,可以使得人们清心寡欲、安分守己,可以使得四海升平、与世无争,可以休养生息、与民繁衍……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下大同。

  这是每一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

  但是这个境界,却从未有哪一朝哪一代实现过,即便诸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亦不过是历代积累而一朝厚积薄发,且最终亦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哪怕他李世民下天纵奇才,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多少年?

  二十年?三十年?六十年?还是一百年?

  他李世民等不了那么久,一万年太久,朕只争朝夕!

  依靠儒家的那些书呆子,天下是会太平,统治的确稳固,但是他李世民等不及了!

  如何能够让这个帝国快速发展、迈入盛世呢?

  只得另辟蹊径,在儒学之外增加杂学!

  算学、商学,亦是杂学的一种。

  战国时期的齐国就依靠工商业是国家长盛不衰。

  齐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诸侯国,早在姜太公建国时,就秉承了“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的经济理念,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史书对齐国的商业繁荣程度描写道“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商业已经到达了顶峰。战国时代的临淄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