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名仕乡第3/4段
我们打车来到府山直街,下车后步行游览,此时雨刚停下来。
也来说:“绍兴古称‘越’‘会稽’,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九千年的历史了。据史载,大禹治水成功,在茅山会计诸侯,计功行赏,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2500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从此将绍兴砌进了中国古城史,故绍兴古城又叫‘蠡城’。战国初,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南宋时,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1131年升当时的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称自此沿用至今。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说过:‘绍兴士比鲫鱼多。’绍兴自唐代以来,共有文武进士2238名、文武状元27名。绍兴是可与苏州相比的江南水乡。中国的越剧起源于绍兴。
“绍兴是春秋时期越国的都城,前面的府山公园即为古都核心区域,是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越国的王城遗址,它位于绍兴古城的西部,与苏州并列为最早的城址未移动的两大古城,古城四周由环城河环绕,现留有迎恩门和都泗门。”
边听也来说,眼前又是粉墙黛瓦,扑面而来的是雨后静谧素雅的水乡气息,仿佛古越之风犹存。
至府横街,我们继续沿路而行,一直到了仓桥直街。
也来说:“仓桥直街是绍兴城内的一处老街区,由众多弯弯曲曲的小巷子组成。老街中心线的河是越王城重要历史遗迹,河上架有一些古旧的石板桥。”
这里巷子狭窄,伴着小桥流水,显得古韵悠长。此时又下起小雨,我们撑伞漫步至小巷深处,人很少,脚下是湿湿的石板路,显得古朴、宁静。
出了老街巷,我们去往附近的城市广场,因为也来说那里有大善塔。等来到大善塔前,我发现这确是一座古塔。
也来说:“大善塔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后屡废建,现塔高40.5米,塔身为六面七层砖木结构,塔顶为圆形大藻井,以铸铁钵盖顶,钵重约2500公斤。民间流传顶盖内曾藏有定风珠一颗,大如龙眼,所以自从大善塔建起后,台风、飓风不入绍兴城,由于大善塔历代均有修葺,后来也多次遭台风袭击,故又有定风珠被盗的说法。1957年,古塔进行过一次全面整修,彼时塔顶的铁盖上留有积水,积水中竟有几尾鱼儿在游动。
“绍兴早在残唐五代时就盛传浮船与撑杆之说,大善塔就是两支撑杆之一,它位于古城中心西营左侧旧大善禅寺内院,如今大善禅寺已不复存在,只有大善塔仍巍然耸立在原处。要想了解浮船与撑杆之说,就要从东汉讲起。话说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鉴于绍兴水患严重,遂率百姓大兴水利,筑起一条西起萧山东至曹娥长达一百多里的堤塘,并在沿塘修筑了几十个可以启闭的堰闸,以总纳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和若耶溪七十二支流,形成一个周围358里的大湖,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鉴湖,从此绍兴才有了稽山之雄和鉴湖之秀,稽山镜水也就成了古越绍兴的代名词。但是,一遇反常的洪水潮汐,水患亦难根绝,这导致绍兴平原如浮在水上,据说,绍兴城内涨水至府山山顶才正好与海面相平。因绍兴地形南北狭长、酷似船型,于是就产生了绍兴是一只浮船的说法,即船头朝北、船尾在南,而城北的大善塔和城南飞来山上的应天塔则似两支撑篙,南北两头将绍兴牢牢泊定,若无此两篙或两篙缺一,则绍兴古城将如飘泊之舟,或遭倾覆之灾。”
特嘎听了道:“是啊,前天中国江苏盐城就发生了罕见的龙卷风,大量建筑遭到破坏,可见风灾、水灾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我们环望四周,只见高大的现代建筑林立,大善塔往昔船头“撑篙”屹立之势已难寻了。
离开大善塔,我们向南折行至轩亭口。
也来说:“轩亭口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处于南北向的大街和东西向的府横街相交点,这2条街就形成了鲁迅在小说《药》中所描写的‘丁字街’。这里原有一座亭阁,横匾上题‘古轩亭口’,相传始建于唐代,现已无存。轩亭口也是巾帼英雄秋瑾的就义之地。”
时过境迁,能证明此间是古轩亭口的就只有一座牌坊和它对面的秋瑾烈士纪念碑了。
这时雨已停了,因已是16时许,也来就建议去书圣故里,于是我们打车前往。
及到达后,走不远我们就来至蕺山直街,这是一条青石铺路的古街,街上游人不多。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南宋时,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1131年升当时的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称自此沿用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