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皇 城第1/4段
2017年5月6日
就在一周前,菏桐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已回到了地球,并约我继续出游,我想起上次去安阳时没能看到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因其已被收藏到了国家博物馆,就想去北京看看它,同时还可顺便在北京游览一番,故提议去北京游玩,这取得了菏桐他们的同意。今天我们即是去往那里。
8时30分许,我们准时在老地方会合。好友久别相见自是一番寒暄与调侃,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已经很熟了,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不把他们当做是外星人,而当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了。
上船后,也来说:“我建议咱们在北京游玩2天,今天可去故宫,明天去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只是明天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听了也来的建议,我们均表示了赞同。
飞船瞬间就到了北京,继之降落于通州区一无人处。待下了船,我们来到公路,再打车来至最近的一处地铁站,然后上了八通线的地铁列车。列车开行后,我发现是运行在地上,直到列车到达四惠站后我们转乘2号线前往天安门东站,列车才转入地下运行。我问也来为何地铁列车会在地上运行,也来说道:“地铁是地下轻型轨道列车,与城市中高架桥上的轻轨列车为同类,只要条件允许,它们当然都可以在地上运行了,且地铁列车转线上轻轨高架桥或城市轻轨列车转线入地下地铁线路运行也是可以的。”
到了天安门东站,我们下车后依指示牌指引上到地面,再随长长的人流排队等待安检后进入天安门广场。终于,我们顺利通过安检后进入了广场,此时的北京晴空万里,感觉舒适。
站在广场上环望,我发现最为耀眼的就属天安门城楼了,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以其无与伦比的建筑样式及所处的正北中心位置,如众星捧月般统领着美丽的广场,真的是有天下第一的气概。
当我们来到天安门前,也来说:“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北京皇城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4.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天安门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它的最初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曾历经数次毁建。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现在的天安门是1969年动工,按原尺寸(比原建筑高了83厘米)和样式重建的。
“天安门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它背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外,还与天安门广场所处的政治地位有极大关系,它是天安门广场昂起的头,而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河、金水桥、石狮子、华表等附属建筑也为其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注释。
“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桥南北两侧有2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城楼内外各有1对挺秀的华表,城楼前碧波粼粼的金水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这些都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原物。天安门城楼内外的华表连同须弥座高达9.57米,上面刻有盘龙和云朵,顶端承露盘蹲坐着石兽犼,天安门外面的石犼面朝南、朝向宫外,里面的石犼面朝北、朝向宫内,意为关注皇帝的出入行踪,犼头向内的,是希望帝王不要久居深宫不知民间疾苦,要经常出宫体察民情,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的,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要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城楼下的5座金水桥与城楼的5个券门相匹配,原是供皇帝、宗室王公、三品以上级官员出入,此外还有2座金水桥位于太庙、社稷坛,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供三品以下级官员和其他需要进出皇宫的人出入。”
听了也来的解说,我似乎有了更深的领悟:眼前的石狮、华表、金水河、金水桥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于一体,标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的现代建筑相融合,贯通古今、承前启后,使之愈发光耀照人。
不过,我看到天安门两边没有城墙,就问也来:“天安门既是皇城的大门,那它两边为何没有城墙呢?”
也来说道:“这确是个问题,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说一下明清时期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历史布局及演变史。明成祖朱棣最初营造北京城的时候,城市平面规划为三重:京城、皇城、宫城,最外围是京城,内有皇城,宫城则在皇城里面。京城共有9座门:东墙2座门,为东直门、朝阳门;西墙2座门,为西直门、阜成门;北墙2座门,为安定门、德胜门;南墙3座门,为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清时,京城的最高军事首长被称‘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安全保卫,其名称即源自京城的这9座门。皇城东南西北各开一门,其南边为天安门、北边为地安门、东边为东安门、西边为西安门,除天安门外,其他3座门及皇城城墙都在1913年后被陆续拆除了。宫城,即今故宫博物院,其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神武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明嘉靖年间,在京城之外修有外城,但只修了南墙和东西墙的各一半,工程并没最后完成。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因修地铁,大规模拆除了城墙和城门,只剩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等古建筑得以保留。”
赏览过天安门,我们通过了金水桥及天安门城楼下的券门,但眼前又现出一道与天安门形制相同的门,其楼额上写“端门”,见此,我忙问也来:“刚才是天安门,现在又是端门,怎么这么多门啊?”
也来说道:“这源于‘三朝五门’的门殿制度,是封建社会宫殿建制的典型方式,《周礼》中就有记载,并被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依《考工记》所述,宫殿布局前为宗庙、社稷,中为朝廷,寝宫当在其后,其排列与殷墟基本一致。五门是指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原址在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纪念碑南侧一带,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了。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过了端门,就看见午门了,二者之间有广场相连。
我们来到西边的售票窗口前排队买票,其间也来说:“故宫过去被称为‘紫禁城’,‘紫’,意为帝王居所,古代天文学说认为,紫微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的居所,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禁’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准来此。
“午门是清代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因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所谓‘推出午门’指的就是此门,但这里可不是斩首的地方,斩首是要押往柴市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且明清时期这里是极为森严之地。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13间,从午门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大雁展翅,因此被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建有重檐攒尖顶阙亭,再加上午门门楼,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俗称‘五凤楼’,气势异常威严、肃穆。午门有5个门洞,正面是3个,还有左右各1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是5个了,故有‘明三暗五’之说。午门最中间的门和与之相连的路平时只有皇帝才能走,除此之外,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走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出一次,故此路被称‘御路’。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掖门出入。包括天安门、太和殿等在内的各门、桥、石阶、殿门,它们进出的规定同午门是类同的。在午门门楼左右的2座阙亭内设有钟鼓,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买了票,我们就去午门前排队等候进入,等进入时已是10时多了。
进了午门,里面是高墙阔院,院内没有植树,而眼前又出现了河流,其上亦有5座精美的石桥,河对面稍远处则现出一道气势非凡的门。
也来说:“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无与伦比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变’后取得皇位的,他将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是因为他在未即位时作为燕王就被封在这里,这里对他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处,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巩固北部的边防。在朱棣时期,南京仍是名义上的首都。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外围有10米高的城墙、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城墙四角建有精美的角楼。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500年间,明清两代共有24个皇帝在故宫里生活过。故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后寝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此外,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也就是皇室的家庙,不过奇怪的是太庙从未发生过火灾,且它比太和殿还要高大;在午门外西侧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也就是俗称的土地庙,‘社稷’因此用来代表国家的含义,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取自于全国各地。故宫曾历数次焚毁和重建。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所在地,馆藏文物超过180万件。
“这里是太和门广场,面积有2.6万平方米,对面的门就是太和门了。眼前这河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因西方属金、金生丽水,故称‘金水河’,河上的5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像一把弓,上面的5座桥像5支箭,据说其代表着‘仁、义、礼、智、信’,朝廷将这5支箭射向了全国。内金水河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听也来说罢,我们即过了内金水桥走向太和门。太和门前有一对铜狮子,特别醒目,等来到狮子近前时,我才发觉需要仰视它。
在太和门前的石阶中间有大块儿的汉白玉石雕,上面刻有龙、云、山、水等图案,此刻旁边恰有导游正给游客讲解:“上朝时,皇帝乘坐的轿子会在中间的石雕上面抬过去。石雕上刻的龙、江崖、海水等图案寓意为‘真龙天子一统江山’。”
我们进了宽敞的太和门大厅,看见有导游图免费发放,就拿取了一张。
走过太和门,我们面前出现了由高墙、殿宇等围起的更大的一处广场,这里依然没有植树,其前方正中有座十分高大的殿宇,我想那一定就是太和殿了。
也来说:“这是太和殿广场,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能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广场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就是著名的太和殿了,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紫禁城正殿,初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后屡毁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坐落在高8.13米的三层高台之上,面积2377平方米、高35.05米,每逢雨季,高台栏杆下的石雕龙头会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太和殿明代时称‘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代顺治二年(1645)改今名,‘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合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因太和殿和太和殿广场是用来举行大典及其他重要活动时的场所,所以实际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少,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将出征、皇帝接受朝贺等,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变’后取得皇位的,他将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是因为他在未即位时作为燕王就被封在这里,这里对他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处,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巩固北部的边防。在朱棣时期,南京仍是名义上的首都。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外围有10米高的城墙、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城墙四角建有精美的角楼。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500年间,明清两代共有24个皇帝在故宫里生活过。故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后寝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此外,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也就是皇室的家庙,不过奇怪的是太庙从未发生过火灾,且它比太和殿还要高大;在午门外西侧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也就是俗称的土地庙,‘社稷’因此用来代表国家的含义,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取自于全国各地。故宫曾历数次焚毁和重建。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所在地,馆藏文物超过180万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