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一江山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特嘎问也来:“这亭子很有名么?”

  也来说道:“嗯,因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在此作过2首词而广为人知。”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去济南游玩时说起过他,他是个怎样的人?”

  “辛弃疾文武双全,20多岁时便在家乡组织起了2千人马起义抗金。他曾率数十骑闯入金营,将正与金人饮酒的叛军首领活捉并杀出重围,时年才23岁。1204年,在家中赋闲了20余年后,64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来到了抗金前沿,他心中再次燃起了收复河山的激情。伫立在北固亭,他抚今追昔,更想起了孙权、刘裕二位英雄的业绩,遂挥笔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首词,这2首词词风豪放,道出了辛弃疾的报国之情。纵观辛弃疾的诗词,文笔精绝、独树一帜,令人叹服。”

  “刘裕是谁?”

  “辛弃疾的词中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中的‘寄奴’指的就是刘裕。东晋时期,镇江被称为‘南徐’,南徐是南朝的军事重镇,谢安在这里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被称‘北府兵’,通过淝水之战,他们打败了前秦的军队。后来北府兵中出现了一名士卒提拔起来的将军刘裕。再后来刘裕在南徐兴兵北伐,很快收复了山东、洛阳、长安,这就是辛弃疾词中所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出现了宋、齐、梁、陈4个政权,而宋武帝刘裕、齐武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是南徐人,陈武帝陈霸先则做过南徐刺史。”

  “那南宋是怎样灭亡的?”

  听特嘎此问,还没等也来说话,旁边的菏桐抢先道:“南宋错误地选择了与蒙古联合灭金,这样就打破了一种平衡,从而加速了南宋的覆灭,金灭亡后,只数十年,南宋就被元灭亡了。”

  说话间,我细观北固亭,只见这座由石柱支起的亭子飞檐冠顶,古拙且个性壮烈。北固亭下石壁悬江,登亭远望,长江风光一览无余。

  离开北固亭向西,过旁侧长廊,我们来到了北固楼。

  也来说:“这是山上的最高建筑,是一座仿宋十字脊三重屋檐楼阁,楼高20.5米,为2013年时新建的。”

  我们穿上鞋套后上到三楼,在此举目瞭望,果然视野开阔。

  下了北固楼,我们西行进入了一条很窄的小巷弄堂,也来说:“这种通道被称为‘备弄’,为吴地所特有,主要用途是让仆人通过。建备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还可作逃生之用。”

  走出备弄式通道,我们来到多景楼。

  也来说:“多景楼应是北宋时期建于唐临江亭旧址之上的甘露寺楼宇,南宋隆兴二年(1164)再迁至新址,其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现在的多景楼是在原址复建的。”

  我们上到三楼的回廊,极目远眺,就见滔滔江流一泻千里,江北岸扬州的古塔隐约可见。在东门楣上悬有一块“天下江山第一楼”匾,字体飘逸、极富美感,也来说:“这是当时隐居镇江南山的北宋书画家米芾题写的。”

  走下多景楼,我们自楼前平台西侧的一处石阶下行来至半山腰,这里有一座石质正圆五立柱的临江亭,在此观望,但见江水滚滚东去,其势尽现,故这里应为观赏长江近景的绝佳之处。

  继续下行,只见路旁有一山涧,也来说:“这自上而下的山涧就是溜马涧,是传说中孙权与刘备赛马争胜的地方。”

  而后,我们原路返至多景楼前,再向南经过御碑亭,一路来到了古甘露禅寺。

  也来说:“据史料记载,甘露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史载‘敬宗宝历二年(826)三月,甘露降北固山’,天降甘露是祥瑞之事,于是李德裕在山上建佛寺,并以‘甘露’命名。甘露寺后来屡废建,现存剩余寺宇多为清代建筑。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甘露寺规模不大,名气却不小,其原因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吴国太相婿有关。陈寿《三国志》上记载‘建安十四年(209)刘备牧荆州,婚吴如京’。刘备招亲实有其事,但乔国老说媒、吴国太相婿则完全是后世文人的艺术加工,因为那时山上还没有寺庙,更无甘露寺,且正史中并无‘乔国老’此人。”

  菏桐听后,补充道:“209年,在京口,27岁的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至此,孙刘正式达成联盟、一致抗曹,由此引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我们没在甘露寺过多停留,而是随也来向来时路过的铁塔返去。

  待回至铁搭前,也来说:“咱们可以自此向南走另一条路下山,这条路被称为‘龙埂’,其实是北固山上一条连接前、中、后3座山峰的山脊,因形似一条昂首、拱背、翘尾的巨龙而得名,相传吴帝孙权、蜀帝刘备、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许多真龙天子都曾在这上面走过,故龙埂之说也就名副其实了。”

  听也来这么说,我们遂沿起伏的龙埂下山,其间我们路过了鲁肃墓,距其不远还有太史慈墓。

  也来说:“鲁肃(172—217)是三国时期吴国战略家、外交家。传说的鲁肃墓共有5座,北固山的这座其实是1993年从镇江市区大学山移建于此的衣冠冢。太史慈(166—206)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太史慈墓为原地复建的墓冢。”

  游览过北固山,我们打车来到焦山岛对岸的江边渡口码头,以准备乘渡船去往焦山岛。等买票上船后,我发现焦山看起来要相对高大一些。

  渡船很快就到达了焦山岛,我们上岸后北行,就见一石牌楼,上写“焦山胜境”。

  也来说:“焦山又名‘樵山’,有‘中流砥柱’之称,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避居此地,故名,山高70.7米,有东、西二峰,之间又有一别峰。”

  继续北行,过石桥,我们来到定慧寺山门前。

  也来说:“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原名‘普济寺’,元代称‘焦山寺’,寺宇屡经兴废,至清康熙及道光年间又曾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自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3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施耐庵在《水浒》中将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描述为‘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我们走进山门,见门内两侧塑有门神,也来说:“这是中国佛寺守护寺庙的金刚,名为‘哼哈二将’,形象威武凶猛,传说是商纣王的部下,哼将名为‘郑伦’,能鼻哼白光制敌,哈将名为‘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

  进了寺内,见里面石栏、小桥、凉亭精致,临水建筑错落有致,树木层层叠叠。

  也来说:“这里同样有钟楼、鼓楼,正所谓‘晨钟暮鼓’,是古代每天报时用的。寺东有观瀾阁,为清乾隆帝南巡时行宫旧址,古时登阁可近观江涛、远眺群山,故名;寺西有东冷泉,这其实是一口井,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

  过小桥左转,我们来到一处旧山门前,就见门前有一对古旧的石狮,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

  也来说:“眼前这对儿石狮应是明代的。此门为海不扬波亭,是定慧寺的旧山门,门内对面影壁上刻有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的‘海不扬波’4个大字,赞焦山屹立江心,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海不扬波。”

  再东行,我们来到一棵古树下的寺宇前,只见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几个篆体大字,门额上书“定慧寺”。

  而后我们游览了大雄宝殿,但见殿内金碧辉煌、佛教人物塑像众多。

  也来说:“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系明宣德年间重建,现仍保持明代风格,遗留有辉煌的藻顶,殿内有康熙所书‘香林’二字。”

  从外观看,这座大雄宝殿造型古美,引人注目。

  游览过定慧寺,我们来到寺院东侧,这里有观澜阁和一棵虽已400余岁却仍显年轻的枫杨树。

  继之北行,我们来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

  也来说:“焦山碑林又名‘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碑林珍藏历代碑刻400余方,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所立的魏法师碑,它立于龟背之上,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被誉为‘初唐妙品’,著名的还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30首、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的《题文同墨竹跋》、苏东坡的《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刻石2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7块等。”

  接触多了碑刻文物,我对此越发感兴趣了,想起去西安碑林时因时间关系大部分藏品都没能仔细赏览,现在觉得可惜。眼前的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内容丰富,虽是外行,就是辛弃疾词中所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出现了宋、齐、梁、陈4个政权,而宋武帝刘裕、齐武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是南徐人,陈武帝陈霸先则做过南徐刺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