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一江山第4/4段
当我们来到一处匾额上写有“瘗鹤铭”的建筑时,也来说:“这里收藏的是书法价值极高的稀世珍品——《瘗鹤铭》刻石。《瘗鹤铭》是一篇哀悼家鹤的文章,‘瘗’是埋葬之意,其内容不足为道,然其书法艺术成就极高。《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有人推测系王羲之所作,因为王羲之极爱养鹤,但其作者至今未有定论,千余年前那位葬鹤人的神秘背影依旧模糊。《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才始有著录。北宋初期,因岩石崩裂坠落江中,每当潮落,石块便会露出水面,于是就有人下去把字迹拓出来,据说拓得字数最多的是欧阳修,有60多个字。南宋淳熙年间,焦山岛水域修建运河,江水分流,疏掏工人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不久又发现了尚未落水的瘗鹤铭上半部,有人将其在原处竖立起来,引起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不意数十年后,刻石再次坠入江中。自残石被发现以来的很长时间,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小岛,探访铭文、临摹拓片、饮酒赋诗,遗憾的是他们看到的是残缺的碑刻,并无法得知全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粘合为一,仅存残字90余个,乾隆二十二年(1757)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许多缺失。
“历代书法家均给予了该刻石高度评价,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瘗鹤铭》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主要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著名刻石之一。《瘗鹤铭》文风飘逸,字体浑厚古朴、字形大小悬殊、行笔毫无拘束,也正因此才被认为是出自书圣王羲之之手。”
听到这里,菏桐感叹道:“在此孤岛,起初崖壁上就只有这一处碑刻,伴着江水,孤独地度过了极少有人知晓的漫长岁月。”
特嘎则对也来问:“此刻石如此传奇,那它的全文是否有记载?”
也来说道:“几百年后,北宋学者刁越去金山寺看佛经,无意间在一本佛经的背面发现了《瘗鹤铭》文本的抄本,成为当时书法界一个重大发现。这可能是唐代一位僧人信手在一本佛经的背面抄录下了《瘗鹤铭》全文,并将它放回了藏经阁,可能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为后世留下了《瘗鹤铭》原刻全文的唯一孤本,虽如此,但也不能保证此文完全准确。其原文是:‘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该文充满了六朝气息。”
也来继续说:“值得细说的是碑刻再次落水700多年后,陈鹏年募工打捞残石的事迹。陈鹏年(1663—1723)擅长书法,是康熙年间一位著名清官,他秉性刚直、敢于任事、不畏权贵,在任上曾因得罪上司2次被诬下狱,康熙2次下旨平反。陈鹏年谪居镇江时,命人找来《瘗鹤铭》的各种拓本进行临摹,但他发现面前的拓本碑文内容不尽相同,字形字体也有差别,证明其中很多是伪本,故他认为只有找到那几块刻了字的断石才能辨明真假。这年冬天,他利用枯水季节募工从江中打捞,经过3个月的努力,终于在距焦山下游3里处打捞到有刻字痕迹的残石,陈鹏年对字痕进行初步鉴定后将石块连夜运回府邸并拓片,最终,他确认这就是自北宋以来无数史料记载过的《瘗鹤铭》刻石,这使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瘗鹤铭》刻石再次浮出水面,向世人展露真容。3个月的时间,陈鹏年共从江中打捞出残碑5块,仅有完整文字81个,残缺字12个。”
听也来这般说罢,我们即充满好奇地进了展厅,且更加仔细地欣赏起那几块残碑刻石来,果然,那刻石上的字鲜活生动、无拘无束,这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欣赏过传奇的大字之祖,我们离开焦山碑林向东行,其间路过了桂苑和盆景园。这边环境幽静、树香四溢、翠竹成林,亦有小桥流水,但见树影、桥影倒映水中,正是江南景色。后再向北行不远,我们来到了焦山东侧山脚下的抗英古炮台,这里共有8座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入海口。
也来说:“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并与圃山、象山、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每座炮堡最长处为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而成,坚固异常,其内设7千斤重的大炮。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遭到圃山和焦山炮台守军的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70余艘敌舰毫不示弱、勇猛炮击,但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此次战役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一位伟人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说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游览过古炮台,我们从北面上山,在登上焦山东峰绝顶后来到吸江楼,也来说:“若登上此楼,可俯瞰大江。”
由吸江楼西行,我们到了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在翠竹环抱的山坳里有座别致的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庵北侧有几间古朴清雅的小斋,门上刻有郑板桥当年手书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在天井中有花坛及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
也来说:“别峰庵始建于宋代。这里曾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攻读之处。郑板桥是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在焦山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
自别峰庵西行,至百寿亭后再南下,我们在焦山西麓引人上山的路旁见到了三诏洞,洞内塑有焦公座像。
过三诏洞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了半山腰处的壮观亭,进而登亭四望,但见江山景色荟萃。
也来说:“该亭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亭旁的古柏号称‘六朝柏’,已有千年。”
听也来这么说,我上前细观那古柏,见其如娇龙昂首般且枝叶茂盛、苍翠葱郁。
继续上行,至峰顶后,我们来到了万佛塔前。
也来说:“焦山在元代时曾有一座宝塔。现在的万佛塔是1998年奠基动工新建的,高42米,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供奉佛像万余尊,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内设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此塔夜间往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只作地标。”
我们随游人登塔,待上至顶层,远近景色已是一览无余了:远望,长江主航道上船舶穿梭忙碌;近望,则是林木茂密、水网遍布,古炮台、寺庙建筑群等景观历历在目。在此观景果然随心所欲,故我们尽情地瞭望了一番。
离开万佛塔,我们向南下山,当行至焦山西麓沿江一带时,发现陡岩峭壁上多有石刻,遂放慢速度沿途赏览。
也来说:“这里峭壁之上遍布历代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这便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山上缺失的那一块儿山体就是曾经雕刻着《瘞鹤铭》的山石。焦山摩崖石刻绵延150余米,现存石刻80余方,其中包括唐《金刚经偈句》等题记。在浮玉岩上,有宋朝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2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浮玉岩的左面是陆游与友人踏雪寻访《瘗鹤铭》时留下的题名石刻,其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陆游于1163年被任命为镇江通判,因他主张北进中原收复失地,被朝廷主和派排挤,罢黜回乡。临行前,他与好友踏雪观《瘗鹤铭》,激愤之情流于文字之间。”
陆游的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字收放得体、中规中矩,像活字印刷里的字一般。
而后,沿摩崖石刻向东,我们到了面临大江、背倚峭壁的华严阁。
也来说:“此处是赏月的好地方,每遇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二者交相辉映,光怪陆离,恍乎进入仙境一般。”
继而,我们返回到了定慧寺前,结束了对焦山的游览。因时间已晚,我们便决定回去,遂向偏僻无人处走去,路上我请也来为镇江作诗一首,也来即吟诵道:“
扬子江畔江南岸,长江运河交叉点。
水运咽喉称枢纽,自古兵家必争地。
金山寺内藏玉带,水漫金山说白妖。
西津渡口变遗址,俯首一看阅千年。
北固山上孙刘联,三分天下有根源。
海不扬波焦山岛,大字之祖叙传奇。
黄金水道船舶密,香水海上穿梭忙。
须临峰顶张望眼,第一江山美如画。”
听了也来的诗,我们皆鼓掌表示了赞赏。这时我们已来到岛上一无人处,待菏桐调来飞船后便乘船返回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