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西镇奇观第3/4段
再向上攀行,我们来到一座古拙的木牌坊前,其上写有“峻极于天”4个字。
也来说:“这是三天门。”
眼前的古牌坊颇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因此驻足欣赏了一会儿。
过了三天门,就到隍城了。
也来说:“隍城又称‘金城’‘大顶’,位于主峰马鬃山之颠,其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是全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建筑风格为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道教认为,神仙居所应与人间帝王宫殿相似,所以隍城在建筑风格上效仿了中国宫殿,‘隍城’之名由此而来。隍城是崆峒山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
特嘎听了道:“需攀天梯才能到达隍城,可见这是神仙居所了。”
也来说:“道教有自己的礼仪:进殿,一般不走中间门,因为‘中’为大为上,是神道,人走左右两边,左进时先迈左脚,右进时先迈右脚,注意脚不能踩门槛,因为门槛外为人,门槛内为神,门槛上则不人不神。”
我们在此瞭望,看见一些古建筑建在山头或山脊上,再远眺,立感心旷神怡,整个平凉城亦尽收眼底。
进入隍城,我发现这里的道士们身着道袍、头戴道士帽,看似颇为正统。一位老道还对我们调侃道:瘦道士,胖和尚。菏桐听了,试着分析说:“许多和尚偏胖可能与因信众相对较多而带来的资金宽裕及和尚不注重养生有关,而许多道士偏瘦可能与信众相对较少而使其资金匮乏及道士注重养生有关。”
这里有点古怪,故引得我们兴致地游览起来。
在献殿前有个明代石灰岩浮雕“五龙奉寿海水朝阳图”,图上有个绿色的寿字符,也来说:“这象征着道教长生不老、肉体成仙的修身境界。”
在玉皇殿,也来说:“这里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执掌者玉皇大帝。道教崇拜最高的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在不同时期都有其化身,其最有名的化身是道家的开创者老子,三神中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首,他们的地位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元首和副元首。其次是玉皇大帝和‘四御’,‘四御’是指北极度紫微大帝、南极度长生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其中南极度长生大帝即是南极仙翁,是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的,玉皇大帝是真正的执掌者,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四御’是辅佐玉皇大帝执掌天道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总理。传说当年姜子牙封完所有的神,只剩下玉皇大帝这个位置,打算留给自己,可是大家都很关心这个位置由谁来坐,就问:玉皇大帝由谁来当呢?姜子牙当然不便直说了,就随口敷衍道:‘自然有人来当!’没想到一句话竟封了神,因为玉皇大帝姓张,名自然,号友人,就这样,张友人成为了天庭的皇帝。”
特嘎听了,问:“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也来说道:“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聃’是耳朵长而大的意思,春秋时期人。老子曾担任周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老子因此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日益渊博,春秋时学识渊博者被尊称为‘子’,故人们就称老聃为‘老子’。后来,因见周王室衰微,老子便弃官西去。老子最终出关赴秦讲学,当他来到函谷关时遇见了关令尹喜,而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为《老子道德经》。据说老子的学说渊源于三大古神书之一的《归藏》,三大古神书是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为易经三部曲,《连山》与《归藏》现世已失传,但也有人推测说《连山》《归藏》可能是杜撰的,就没存在过。据说孔子曾求教于老子,并获益匪浅,他认为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出自老子口中的名言很多,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大成若缺’‘大巧如拙’‘祸莫大于不知足’‘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物壮则老’‘出生入死’‘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治大国若烹小鲜’‘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夫轻诺必寡信’‘祸莫大于无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柔弱胜刚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之道,为而弗争’等。”
游览过隍城,我们又去北面的天仙宫看了看,那里香火旺盛。
也来说:“天仙宫又名‘子孙宫’,是求子求孙的地方。天仙宫内供奉的是财神赵公明的3个妹妹:琼霄、云霄、碧霄。”
从天仙宫出来,在也来的建议下我们开始向西登香山。我们随也来在林间不断穿行,最后在攀登过一段石阶后遂登上了香山。
也来说:“香山是崆峒山翠屏峰主峰,海拔2123.5米,是崆峒山最高点,西连原地、东壁悬崖、人迹罕至。这里有香山寺和混元楼,香山寺也叫‘香山观’,四周围墙长100多米。”
我们先是好奇地探访了香山寺,见其殿内供奉有3尊菩萨像。香山寺虽称“寺”,却是由道士住持,这应与全真教相关。
接着,我们来到混元楼。
也来说:“此处唐初就曾建有混元阁。现在的混元楼是2012年建成的,高30米,为门券翘脚四边带小歇山的仿明清建筑。混元楼负一层为崆峒山地质博物馆。”
混元楼看起来雍容华贵,楼内有大量的道教新泥塑作品。我们登上混元楼顶层,极目眺望八百里秦川,顿感浩然。
下了混元楼,背对着楼门有条石阶路,也来说沿此路可到附近的观景台,我们听了遂往那里走去。
来到观景台,我发现其处于险要的深谷绝壁顶端。我们在此瞭望,只见崖下有隍城等建筑,向东是崆峒山的红色断崖,远望则是山峰连绵不绝,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此处是难得的观景佳地,直令我们流连忘返。
游览过香山,我们往隍城返回。
场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