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江城第2/4段
其间,也来说:“曾侯乙编钟来源于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中,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5万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土了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青铜礼器,即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65枚,钟体总重2.5吨,钟上大多刻有铭文。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5个8度,其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曾侯乙编钟是与秦始皇兵马俑齐名的文物,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此剑锋利无比,其修长、有中脊、前锋曲弧内凹,剑身布满规则的神秘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并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自乍用鐱’。这把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重要的是,该剑的剑脊含铜较多,这就使得剑的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该剑的刃部含锡量高,这不但增加了剑的硬度,也使得其极为锋利。同一把剑,可剑的不同部位却有着不同的金属配比,这要求在铸造的过程中必须分2次浇铸才能使其复合成一体,为复合金属工艺,说明中国早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掌握了该项技术。该复合剑的脊部含铜较多,呈现出黄色,刃部含锡较多,泛出白色,在阳光下,剑脊和剑刃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摄人心魄,这被称之‘两色剑’。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地质年代距今约100万年,早于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极罕见的精品。元青花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反映人物图案的器物则更为罕见。”
曾侯乙编钟看起来极具质感、气势非凡,越王勾践剑则异常精美、寒气逼人。此外,这里还有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的十八星军旗,及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领袖等人的遗物或纪念物,观览后令我颇为感慨。
游览过博物馆,我们打车来到武汉长江大桥下观景,只见大桥异常雄伟,而江面不时有船舶从桥下驶过。
也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人在长江上建成的第一座大桥。大桥是在苏联的全面支持下建成的。大桥建在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短了大桥的长度,加上利用了两岸的山势,桥下净空高已可满足通航需求。大桥为公路铁路双层桥,总长1670米。大桥正桥长1156米:下层设铁路双轨,南北列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米,可并行6辆汽车,为双向四车道,每隔32米设立一对灯柱,兼作无轨电车供电线路的支架,两侧人行道宽2.25米,人行道外缘为铸铁雕花栏杆,人行道内缘后来增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撞护栏。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正面图案印制在贰角人民币上。”
也来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于是走到大桥的桥头堡下,乘电梯上到了大桥公路桥的桥面。站在桥上远望,长江水势尽显无遗,我们沿人行道游览,顿觉心旷神怡。
游览后,我们按原路回到桥下,因已是中午时分,也来即建议去附近的户部巷就午餐,故我们随也来步行前往那里。
也来说:“户部巷形成于明代,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近几十年来,那里是武汉有名的早点一条巷。”
到了户部巷,就见周围多是饮食餐点。我们选了一处餐点,先是要了盘烤猪蹄和少量米酒,后又要了几碗热干面和几碗豆皮来吃,小吃的味道不错。
餐后,因也来建议去附近的黄鹤楼公园,故我们起身随也来步行前往,且很快,在走过一段天桥后就到了。
在买票入园后,也来说:“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那时,倚江而立的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的军事瞭望台。晋灭东吴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后因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天下,且其中一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已成咏楼绝唱。该楼屡毁建,最后一座木结构古楼于清光绪十年(1884)被焚。现在的黄鹤楼是于1985年建成的,由于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造成新建的黄鹤楼距旧址有1公里远,是建在蛇山峰岭上。”
特嘎听了,问:“为什么是崔颢题诗,唐代爱写诗的李白就没写过黄鹤楼么?”
也来说道:“据传说,李白首次与好友同游黄鹤楼,见此名楼,刚准备挥毫赋诗,却抬头发现崔颢的《黄鹤楼》赫然题在上面,李白读后大吃一惊,原因是崔颢的《黄鹤楼》写的竟已出神入化了。当时李白才34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非要写出一首超越崔颢的诗不可。李白平时写诗多是一挥而就,但当天无论怎样搜肠刮肚,灵感就是不来见大桥异常雄伟,而江面不时有船舶从桥下驶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