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攘外?安内?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杨嗣昌坚持安内方可壤外,为确保安内,暂时对东虏议和,此策正中崇祯下怀。

  很快,杨嗣昌被提拔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其议和之策,已得崇祯的首肯。

  杨嗣昌建议求和,以和议争取北边三年无事,集中精力平定内乱。皇帝以为不无道理,但朝野侧目,便指示辽东巡抚方一藻、宦官高起潜仔细斟酌。

  为防言官反对,杨嗣昌再次上疏,以为言官只负言责,不知兵部之艰难处境,求皇帝乾纲独断,批复和议。此种做法,却激起了廷臣的大不满。

  先是兵部职方郎中赵光扑连上两疏,抨击杨嗣昌和议,极力主战。到六月皇帝提名杨嗣昌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一起进入内阁参预机务时,廷臣反对的声浪达到了高潮。

  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立即上疏,表面上弹劾杨嗣昌夺情入阁,实则是指责他主张和议。

  黄道周是朝中清流之首,他连续上书,反对和议的言论愈演愈烈,朝野沸沸扬扬,让一心议和的皇帝和阁臣们,立时陷入了困境。

  眼看事情闹大,皇帝自然不能装聋作哑,只好平台召对,以正视听。

  平台召对,参与者除了照例出席的内阁五府六部官员之外,皇帝特地召来了黄道周。而杨嗣昌因为遭到黄道周弹劾,本应避嫌,却被皇帝强行拉来。

  皇帝亲自主持的这场大辩论,本就是为他杨嗣昌挽回面子,他又岂能缺席。

  崇祯扫了一眼台眼前的诸臣,目光留在黄道周身上,眼神变的冰冷。

  内忧外患,这些个道貌岸然的空谈“巨儒”,到底又于国事有何益处?

  “黄道周来了吗?”

  听到皇帝开口,黄道周赶紧走了出来,肃拜道:“回陛下,臣在。”

  “联幼而失学,长而无闻,时从经籍启沃中略知一二,凡圣贤千言万语,不过天理人欲两端耳。无所为而为之,谓之天理;有所为而为之,谓之人欲,多一分人欲,便损一分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你三疏不先不后,却在不点用之时,可谓无所为乎?”

  崇祯说完,看着眼前大名鼎鼎的理学巨子,目光中的戏谑之意,显而易见。

  此次廷推阁臣名单中原本有黄道周,崇祯以黄道周学问虽好,但性情偏执,不能胜任救时之相,故未点用。崇祯此话的弦外之音,便是指责黄道周因未能入阁心存怨望而连上三疏。

  群臣都是一愣。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和黄道周这个理学大师辩论起理学来了。

  “圣学渊微,非臣所及,若论天人,只是又利分别,为利者以功名爵禄私之于己,事事专为已之私,此是人欲;为义者以天下国家为心,事事在天下国家上做,便是天理。臣三成皆是为天下国家纲常名教,不曾为一已之功名爵禄,所以自信其初无所为。”

  黄道周豪不在乎,面色平静。

  “黄道周,你为何不早上疏反对,偏偏要在点用之后才上?”

  崇祯的话语中,已经有了一丝怒意。

  “臣初欲上疏时,因同乡御史林兰友、科臣何楷有疏,恐涉嫌疑,故缓之。”

  林兰友与何楷先后上疏反对杨嗣昌的和议主张,指斥他忠孝两亏。黄道周书生气十足,直接把自己弹劾杨嗣昌与东虏和议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杨嗣昌暗暗恼怒。这些书呆子,平时袖手谈心性,事急一死报君王。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书生意气,误了国事。

  他们难道不知道,朝廷疲惫至极,民生凋敝不堪,根本经不起两面作战吗?

  “黄道周,你如今上书,难得就没嫌疑么?”

  崇祯脸色阴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质问。

  “臣所奏关天下纲常,边防大计,如今不言若后时言之,又怕无及,所以不得不上……”

  黄道周依然是左顾而言他,崇祯恼羞成怒,不依不饶,继续追问了下去。

  “近来朝廷言路大开,不拘何人言的当都是听的,原无避讳,为何先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