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离去第3/3段
然后又不顾自己的伤势,凑近吴岗使劲用舌头去舔吴岗的头,把吴岗弄得一头的口水,却正好把吴岗弄清醒了。
吴岗清醒过来,一眼就看到了金毛背上的流星弓和最后两支精钢箭矢,再看到七八丈开外倒在地上的唐周,毫不犹豫地取下流星弓,拿起精钢箭矢,弯弓就射,就在唐周刚站直身时,一箭结束了他罪恶又可怜的一生。
唐周一死,他手下的士兵转头就逃,一哄而散,而剩下的三名绣衣执法则被范成三人死死缠住,逃脱不得,被吴岗赶过去,逐一杀死。
战斗结束了,看着倒在地上血肉模糊的杜远的尸体,吴岗众人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再失去一个兄弟,对吴岗众人的打击格外的沉重。
而历史上的杜远其实是活过了黄巾起义,后来与廖化聚众五百余人,在南阳一带以劫掠为生。十多年后,关羽过五关时,杜远劫得刘备两位夫人,廖化劝其放回,杜远不从,被廖化杀死。如今,却提前十多年死在太行山中,与张闿之死一样,让吴岗难以接受。
杜远战前的那句要为吴岗遮挡风雨的话也是一语成谶,让吴岗众人伤感不已。
为杜远举行了圣教的火葬仪式后,吴岗众人也不敢久留,第二日离开了伏虎坳,带队西进再次进入太行山,两日后再转向北上,三日后越过井陉驿道,顺着山势转向东北面行军,三日后又越过了蒲阴陉驿道,再次转向正东行军,两日后就可出山,前往曲阳。
就在往正东行军的第一日黄昏,却碰上了前锋营的一名斥侯,斥侯报告吴岗,曲阳前些日子已经失守,廖化、裴兴带着前锋营逃进了太行山,就在北边飞狐陉过去之后的一处山谷休整,裴兴派出了十几名斥侯正在四下寻找吴岗等人的踪迹。
吴岗众人大喜,连忙让那名斥侯带路,向北越过了飞狐陉,一日后在深山中一处四面环山的山谷中与廖化、裴兴会合。
久别重逢的喜悦自是不说,张闿、杜远以及众多亲兵、前锋营将士的离去,又让众人伤痛难过。
因那名带路的斥侯长期在外打探吴岗等人的消息,并不清楚曲阳失守的经过,廖化、裴兴就向众人详说了一遍他们离开广宗后的情况。
八月初,廖化、裴兴带领两千多前锋营残部与从广宗城逃出的三万多黄巾军一起逃到了曲阳城,而皇甫嵩率领的官军主力也随后而至,包围了曲阳城。
人公将军张宝率众拒城不降,守城近两个月,最后粮草断绝,十月初二半夜,张宝打开曲阳四门,让众军各自逃跑,他自己率亲军在城中与官军主力拼命,力竭而亡,十几万黄巾军逃出生天的不足三成,四处溃散而去。
皇甫嵩为了泄愤,将被俘的黄巾军战士以及曲阳城中百姓全部视作黄巾军家眷屠杀一空。
廖化、裴兴带领前锋营突出重围后,向西逃进了太行山,两千多人只剩下了八百多人了,骑兵二队掌旗史云也阵亡了。
这样的惨讯近期太多了,众人悲痛得已经麻木了。
稍后,吴岗众人继续讨论这支队伍的去向,有说就留在太行山收拢黄巾军残部,自行发展,也有说东去青州,投奔管亥的黄巾军残部,甚至还有说南下荆楚,投奔南边的黄巾军。
但最可行的还是廖化说的去投奔半年前就逃进燕山的幽州黄巾军张燕部,据说近期发展的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还是吴岗拍板,北上幽州北部的燕山,投奔张燕再作打算。
休整两日后,吴岗对前锋营人数进行了清点,吴岗师兄弟六人,九名亲兵,中层将领只剩下枪兵队的掌旗杨圣、盾兵队掌旗王兴、骑兵队掌旗刘铁,队正以下战士九百余人,虽然都很年轻,却已是百战余生的老战士了。
吴岗照例给众将士说清了形势,说明不愿意再跟随他的人,可任由离去,可仍然是无一人离开。
当日吃过早饭,吴岗就率队出发了,两日后越过太行八陉中的最北一陉军都陉后,离开了太行山,进入了燕山山脉。
轰轰烈烈的甲子年黄巾大起义至此彻底失败了,剩下的如吴岗这样的黄巾军残部星落四方,苦苦挣扎求生,在三国时代来临之前,成为各路豪杰的磨刀石,将被逐一消灭。
(第1篇黄巾门徒终)
因为第一次写作,两个月时间才完成本书第一篇的编写,感谢能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 因为设定的原因,主角在184年的黄巾起义中,决不了决定性作用,更多是以参与者的身份经历了黄巾起义,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不爽,但我更想的是以主角的视角来还原黄巾起义的真实经过,以此记录那些组织参与黄巾起义的历史人物,改变后人对他们的一些看法。 至于后面的剧情就要精彩得多,主角会经过一系列磨炼,掌握自己的力量,重振黄巾军大旗,与天下群雄角逐,结束乱世,最终实现张角一群人当初的理想,建立人间天国。 请继续观看,谢谢!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