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读书!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了第2/2段
“那他向爷爷进言力主保下....方孝孺一事你应该听说了吧”,皇帝停了一下很艰难的说出了那个名字,见瞻基默默点了点头,皇帝却换了一个话题继续说道。
“瞻基,你将来是要担大任的,你可知道自古至今皇权都有一个巨大的....,你可知道‘君子和而不同’?”,皇帝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就转头向瞻基问道。
“知道,前几日书房才讲过,出自《论语·子路》,原句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瞻基答道,他很迷惑不知道皇帝为何会有此一问。
“对,我们暂且将皇权面对的这个称为‘君子’吧,只不过这个‘君子’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名字。在春秋他叫‘诸侯’,两汉他叫‘门阀‘,魏晋则谓‘士族’,而隋唐又变成了‘世家’了,后来一直到了宋太祖手里‘杯酒释兵权’,才开创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士大夫’就是教你读书的那群人了。噢,也是你爹最喜欢打交道的人”,皇帝说到此语气中明显带着怨念。
“‘他’无论叫什么都是皇权最得力的助手,离开他我皇家就寸步难行,同样‘他’离开我们也是.....一无是处,想想五代十国后的‘五姓七望’的下场,你就明白了。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而又需要我皇家将话语十倍百倍放大之,千百年来我皇家与这个‘君子’无数次的争斗,也无数次的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就像夫妻一般缠绵不休.....唉....”,说到此皇帝叹了口气脸上一片萧索之意。
其实,无论门阀、世家最终的结果就是“耕读传家”,大规模培养读书人,然后多头下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诸葛丞相一家了。这一心法起自汉末直到宋初始终是他们百试不爽的妙招。即便到了两宋科举制度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从而打通了上下之间的进阶通道,但仍不过是这一现象的“变种”而已,翻遍史书“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书香门第就是最好的注脚了。
“皇爷爷的意思是,就像事物的矛与盾一般在斗争中不断交替,显螺旋式上升?”瞻基犹豫着说道。
皇帝闻言眼睛一亮好一个“螺旋式上升”,此子果真是天纵英才!瞻基一见他这个表情就知道自己蒙对了,心里却不以为然道:“这个算啥,叫个大一的新生就能说得出来,当年要不是补考老师放水,这一门还真特么过不去呢!”。
见瞻基说的如此“入港”,皇帝的谈兴也被勾了起来,顿时大笑着说道:“哈哈哈哈,自来史家公论中原七大正统王朝,各家王朝兴衰、长短且不说他,你可知他们给我大明留下了什么吗?”。
“孙儿不知”,瞻基十分凑趣的说道,就差问一句“皇爷爷因何发笑”了。
“在秦,一统天下建立郡县,而为帝国;在汉,沿袭秦制,完善、巩固之;隋唐,确立科举打破固化,上下通畅‘流水不腐’,又岂止‘天下英才尽入吾彀’;至宋,真正把江南、两湖做成了‘鱼米之乡’,福建、广东海运之发达,郑和船队规模巨大也多赖宋时打下的基础;元则又一次将分裂的华夏整合为一体,并有所增益。
所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是我们在转圈子,而是每个朝代都有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就是你说的‘螺旋式上升’吧。就好比箍一个水桶,要不停地补足短处,然后在紧要的位置加以箍紧方能使用一般。历经千年方有我大明,我们.....”。
“我大明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吧爷爷”,瞻基又一记宛若“霹雳”的马屁。
皇帝被惊得半晌无语,继而兴奋道:“爷爷今天很高兴,看来乖孙明白爷爷的良苦用心了。唉...!爷爷岂不知方孝孺一死必定令天下读书人对寒心,但又不得不为之。所以借《永乐大典》重新挽回此辈,让其能为我所用.....。
既然他们总喜欢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那就给他们一套《永乐大典》,里面的四书五经够他们想的。要是这样还不累,那就去抄书,机会都给你们了,再要是叽叽歪歪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皇帝在一边滔滔不绝只顾自我陶醉,而瞻基却暗暗心道:“说了这么多,你老人家不会让我也读这些吧,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读!”。
………………………………………………………………………………………………………………
按:本章朱棣自然不会提到明、清。笔者看来明朝华夏才真正进入了君主中央集权的阶段,建立完善的官员体制队伍、各种流程、制度,否则明朝中后期几个皇帝加起来大半个世纪不上朝,而政府仍能运转,多赖于“无首脑”而“有组织、有纪律”。而大清个人觉得贡献最大的是教育,一省之中最高领导的排名依次是:总督-巡抚-驻防将军-学政,一任教育厅长而为“第四把手”(有的省份还可能是“第三把手”),不管出于何目的足见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至于上文没有说到晋朝,还是那句话“不提也罢”,纯属个人喜好,觉得司马家人品不好,加之整个时代的癫狂。特别是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胜后,淡定的那句“小儿辈大破贼归矣”,如果不是出门时那一个趔趄,这个X装的就湿润圆滑得多矣!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