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干嘛啊,我还是个孩子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重臣集议的第三天皇帝就下了特旨,责令筹建“大明海军衙门”。没办法,皇帝就是这么雷厉风行,毕竟太祖父子两代都是乾纲独断的雄主,而现在的臣下也没有可以狂到拉着皇帝的袖子喷口水的胆量(如果把包拯放到永乐年间,以永乐大帝的尿性,他是否仍会如此就很难说了)。

  更关键的是这个新增的官署,取了一个并不同于六部、都察院、大理寺这类,一听名字就是有着明确职能的部院,竟是叫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衙门”,而且更离谱的是该衙门的主政官员称之为“海军大臣”!一切都仿佛民间的称谓,怎么看都像是个玩笑。

  其实这还真不是瞻基的恶趣味,因为根本就不是出自他的提议。献计另有其人,是远在北平的道衍。皇帝与群臣讨论瞻基的奏折时他并不在场,回奏的复议是在第二天才到的。

  道衍对于皇帝自然是言无不尽的,回奏里很坦诚,说他连续拜读了三遍对里面的内容也只领会了十之六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后开拓海洋对大明肯定是利大于弊,所以他对太孙的主张极是赞同。

  但可预见的是围绕此事必定暗流涌动。因为自洪武三年太祖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起,朝廷施行的就是“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郑和等人出使西洋虽然是“安抚四夷、威慑番邦”的说法,却也有相当多的人很不以为然,如今贸然行此举措,等于给了这帮人借口,到时其必以“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为由大肆妄言,使得自靖难以来刚刚稳定的局面出现一丝波澜,稍有不慎便会掀起滔天大浪来。

  所以道衍提议不妨将海军从军队中独立出来,先弄出个专管此事的衙门,与其他部门互不统属直接由皇帝掌控,为了不引人注目大可以让太孙负责,谁让事情是他搞出来的呢。况且一个小孩子也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事情做错了受到的苛责自然会小的多。这样先把架子搭起来,等将来成了气候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了。

  在皇帝这里想的却是更深一层了。历来君主都爱抓权特别是军权,那必须是要紧紧的攥在手里,奈何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如果新设一军一开始就由皇家掌控,岂不是在“制衡”上又多了一个手段?

  想到此当即吩咐人将金忠找了来,把自己想法说了一遍,言明新设的海军衙门及主办大臣均不受兵部节制,费用也另行拨付不必由其过问。金忠闻言不动声色口称遵旨,但心里却乐开了花。

  太子一系纯以文官为主,历来老皇大渐变生肘腋之时,多是手握兵权者得胜,目前汉王愈加的嚣张全赖军中将校的支持,万一将来起了异心决定效仿亲爹“靖难”,能制住他的手段就少之又少了。

  现在如能由太孙亲掌一军,到时只需做出姿态即可将事态消弭于无形,这不是国家、苍生之福又是什么?所以金忠很痛快的接受了皇帝的安排,丝毫没有被“侵夺职权”的怨念。

  他虽然没有怨念但并不表示所有人都跟太子党一样欣喜,朱高熙又一次处在暴走中,汉王府的家俱摆设自然又要重新更换了。他不仅气恼太子又一次大获全胜,在军队里安插了一枚钉子,更让他生气的是对于此事自己一方竟无一人说话!

  丘福等人也很纠结,此事是由皇帝亲自“督办”,汉王在军中虽然威信极高也颇受将士的爱戴,但怎奈何皇帝在军中的威信更高,更是受到全体将士的爱戴!没有办法的事,毕竟给谁“打工”,谁给“发工资”厮杀汉们分的可是一清二楚。

  于是瞻基这个新鲜出炉的“海军大臣”在一个月后走马上任了,对于这个任命他也是极不情愿的,毕竟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而言要他天不亮就上朝,确实有些困难。

  皇后奶奶不在了就只好跟母亲抱怨,自己还是个孩子正在长身体呢,皇爷爷这个安排分明是使用“童工”!此话被太子听到后自是一顿痛责,见效果不大就续以“甘罗十二岁拜相,周瑜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给瞻基大灌“鸡汤”。结果在儿子一顿白眼下败下阵来,因为瞻基只问了一句:“那他们后来呢?”。

  最后太子只得答应以举荐郑和为“会办海军事务大臣”为条件,双方才握手成交。

  郑和在暴走中,汉王府的家俱摆设自然又要重新更换了。他不仅气恼太子又一次大获全胜,在军队里安插了一枚钉子,更让他生气的是对于此事自己一方竟无一人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