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天子守国门?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正当瞻基雄心勃勃准备打造心中的“八十八舰队”之际,现实却狠狠的抽了他一个巴掌。他的“大海军”计划却被皇帝无限期的搁置了,原因是夏元吉回朝了。

  永乐三年浙西发生大饥荒,夏元吉与佥都御史俞士吉、左通政赵居任奉谕一同前往赈灾,事毕回京交旨仍掌管户部。在外经年重回户部皇帝自然耳提面命,令其切实整顿一番,希望能让本已吃紧的国家财政有所改善。

  夏元吉字维喆,与后世“同光中兴”的名臣左宗棠是小同乡,都是湖南长沙府湘阴人。他自幼丧父由母亲一人抚养他们兄弟三人长大的,所以养成了极其刻苦、坚韧的性格。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进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起,到这时已历经三朝,而皇帝也不以他是建文的“遗臣”而有丝毫的轻慢,足见夏元吉此人的能力。

  “旧”官“新”任执掌天下度支,自然要有一番兴利除弊的想法,况且皇帝也是对他寄予厚望的。于是夏元吉关起门来切实的写了一封奏折,提出了“减税赋、轻徭役、清仓场、广屯田,以及整顿盐法与钱钞.....”,林林总总不下十款之多。

  特别是迁都一事,道衍等人在北平大兴土木、征发徭役,在奏折里夏元吉虽未直书但想表达的意思确实明白无误了。如果说用兵交趾、郑和下西洋等为国家还算是有所增益的话,那迁都北平就属于劳民伤财了。

  皇帝接到奏折后自又是生了一顿闷气。没办法,类似于夏元吉的言论每个月他都能收到几份,已经“怒”不起来了。开始的时候他还能与这些臣子打打“笔墨官司”说明一下迁都的原因,后来实在是烦了就把多嘴之人拖到午门扒下裤子“打屁*屁”。

  但对于夏元吉皇帝却不能如此,他虽暴躁但并不傻,知道就算把夏尚书的屁*股打出花来,国库里还是不会多曾出一文钱来。而且开源节流历来为增加财政的不二法门,夏元吉并没有说错,但迁都一事又势在必行,无奈之下皇帝只能将“原折掷还”。

  但偏偏夏元吉也是个极认真的人,认为职责所在不能不言。既然皇帝对自己的建议不予采纳,那就只能转而找太子想办法了。

  这在太子而言是义不容辞的事了,早在皇帝下诏准备迁都事宜之时,他就准备有所进言,但临机另起他念把这件事暂时放了下来。现在解缙被黜、夏元吉被拒,眼见朝中敢言且有分量的大臣越来越少,自己再不出头迁都一事必为定局。如果再想将都城迁回南京,就只能等自己做了皇帝再说了。

  所以送走夏元吉后,太子吩咐手下准备车马他要进宫面圣进谏。临出门时正好瞻基为了风帆战舰一事才从船厂回来,父子二人在内院门口略略交谈了几句,最后太子摸摸儿子的头说了句:“好好读书莫要荒废学业....”,便昂首出门而去。瞻基望着父亲的背影竟生出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乾清宫暖阁里,皇帝正在审阅瞻基上呈的海军筹备方案,读了几遍仍有好几处地方不甚明了,正准备吩咐内侍将瞻基传来咨询,就听太监禀报太子求见。皇帝略想了想吩咐道:“传”。

  太子进殿后正要俯身见礼,皇帝边看奏折便说道:“不用啦,有时间还是多多活动活动,看看自己都胖成什么样子了....”。

  太子闻言脸色不禁一红略有尴尬之色,但旋即一脸正色的说道:“父皇,为何将夏元吉的奏折掷还?夏尚书筹划理财朝中无出其右且一心为公,儿子认为他所说的句句在理,还请父皇三思”。说完将身子深深地躬了下去。

  头虽低下但耳朵却极其灵敏,等了半晌并未听到想象中疾风暴雨的脚步声。老爹并未像以往那般冲过来一顿拳打脚踢,但这让太子更加感到不安了。

  “唉....!”,过了半晌,耳边只听到皇帝叹了口气略一停顿说道:“太子也是饱读史书了,你告诉我燕云十六州是哪一年被石敬瑭割給辽国的呢?”

  太子略想了一下回道:“应该是后晋天福三年...”。

  “前元至正二十七年太祖令徐达北伐,第二年克复大都,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这中间太子能不能算算相隔了多少年呢?”,皇帝语带悠闲的问道。

  “这....父皇稍等....”,太子隐约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但既然被问道也就无暇他顾,心中计算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