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天子守国门?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用算啦,中间隔着金、宋、元,一时让你算清也是有些难为你,从石敬瑭割让到太祖光复,这中间总计429年!”,皇帝在最后一句上抬高了语调。

  “四百余年沧海桑田啊,这中间黄河改道就有两次,你觉得人心又会如何呢?如果不是那些蛮族落后一心向往我天朝文明,不改衣冠、不去文字,你觉得现在北地之民还会奉我大明正朔吗?你再想想前元立国为何要推行‘四等人’制度,特别是好好的汉家子弟偏又分成了汉人、南人,幸好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不然你我就成了南蛮喽”,皇帝用手指点戳着太子和自己说道。

  “如果父皇出于此考虑的话,我们大可给与北地百姓更多的优惠,减免钱粮赋税、增加科举名额,这些都能收揽民心的啊!”,太子接口道。

  “呵呵,收揽民心?!收揽谁,张弘范、史天泽,还是严实?太子,你那个“民”跟你爹我所说的恐怕不是一回事吧”,面对今日太子的“诤谏”皇帝似乎心情很好。无他,皇帝已经看出太子现在隐然已成为“左班文臣”的领袖,如果不从根源上讲清,今后此类的麻烦绝不会在少数。

  “前元实行‘怯薛歹’选拔官员,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开国元戎的子侄辈,在这其中汉人比例少,但也能占到四成。而这些汉人主要出自北方的汉家大族,比如顺天张氏、真定史氏、东平严氏、巩昌汪氏、西京刘氏等等。官吶...!何需‘收揽’一词,你还怕找不到吗?”。

  皇帝说到这里突然转换了话题问道:“前元以骑射驰名天下,太子,你觉得崖山海战也会是蒙古骑兵往来纵横吗?”。

  太子闻言心下一片黯然,张弘范率领几十万大军一路南下,崖山一役更是个人勋业的顶峰。此事仅过百年诸般史实读起来,激动一些的大骂此贼汉奸,但又有几人想过南宋灭国又岂是一人能办得到的?几十万汉人在异族的驱使下,屠戮本族同胞未有一丝的犹豫,事后勒石记功“流芳百世”,哪里还能找得到半点北宋旋灭,各地就揭竿而起自组民团反抗异族的影子!

  百姓并没有错,当年北宋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做的第一件事竟不是安抚民心,而是如同“打草谷”一般先劫掠一番,此等行径已不足以用“寒心”能形容的了,整个北方到处弥漫着一种“谁当皇帝给谁纳粮”的心态中,那么后来张弘范率领汉人灭掉南宋,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一想太子又是一阵心惊,大明立国不过三十余载以民间如此情绪,一但北方再传“警讯”,大军调动、征发粮草差役等等,将后勤保障线路放在一个如此冷漠,甚至怀有一丝敌意的环境里,大军未动就已失了两成胜算!想到此处太子一时间竟茫然若失,很多话竟无从说起了。

  回到太子府,太子仿佛浑身脱力一般一头栽倒在床上。太子妃见状赶紧上前询问缘由,当得知太子力谏暂停迁都时,一旁的瞻基下意识的说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很好啊父亲干嘛要如此反对呢?”。

  他话音刚落太子“虎”地一下坐了起来,圆睁双目大吼道:“放屁,死社稷!你想谁死?是陛下,还是我?我打死你个不孝的东西....”,说着就到处寻找趁手的“兵器”,怎奈他行动迟缓,等举着一根鸡毛掸子追出来时,瞻基早已不见了踪迹.....。

  ……………………………………………………………………………………………………………

  按:本章朱棣的看法纯属笔者“自嗨”,他迁都北京出于加强统治基础的目的史家早有定论,那容得笔者这样的二半吊子胡咧咧!但不管主观还是客观,迁都北京都极大的起到了加强北方统治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称之“永乐大帝”并不为过。

  历代的统治者都有他们面临的难题,有的问题可能终一朝都无法解决,直到新兴王朝将其彻底根除,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加固自己!试问在一个通讯、交通极度不发达的时代,还有哪一个文明,能如我们一样有效的治理好疆域如此辽阔的帝国?就问一句:还有谁!!!正是这种不断的自我完善,让我们现代人吃到了这股“红利”,所以我们供奉、祭祀祖先,感谢他们!

  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呵呵!西方哲学如此成体系,但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面前,只不过是一个穿着尿不湿的幼童罢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