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亡之因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长戟铠甲,事关重大,莫要张扬”拓跋珪没有解释这当中的详情,反而说起了利害。

  铠甲武器自然不是用来烧火添饭,话说到这个份上,长孙肥哪还能不明白,便恭恭敬敬回答道“是”。

  返回大帐,燃起四盏油灯,借着这微弱的光亮,拓跋珪才看清眼前铠甲的样式,这个时代军中配备最广泛的制式铁甲,两当铠。

  其甲长至膝盖上部,腰部以上是胸背甲,由前胸和后背两组甲片组成,两片大甲皆由数百片小甲编缀而成,前胸和后背两组甲片并不相连,一般在背甲上缘有两根皮带,经胸甲上的带扣系束后披挂在肩上。

  看着眼前的两当铠,拓跋珪不由想到号称“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明光铠;二者虽然在防护效果上差别不大,气势上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长孙肥、罗结戍守大帐,我与先生有事相谈”。

  “是”。

  长孙肥二人受命退下。

  拓跋珪连翻几领铠甲,见这几件铠甲都是血迹斑斑,凝目注视王霸:“这几领铠甲怎得血迹斑斑?”

  “公子以为这铠甲是来自何处?”

  拓跋珪摇摇头,表示不知。

  王霸便说起其中的缘由:“这都是昔年燕军士卒身穿的铠甲,不知经历了多少主人;如今北方一统,内无征战,许多居于中原的鲜卑人都将多余的铠甲换成了粮秣”。

  拓跋珪猛然捕捉到王霸话语中另一个重点:“中原有多少鲜卑人?”

  “燕国全盛时士卒四五十万,十之八九都是鲜卑人,如今鲜卑虽大不如前,三十万户却也是有的”。

  这一刻,拓跋珪像是拨开了历史中的重重迷雾,他知道苻坚败得一点不冤,就算前秦淝水之战胜利,也还是难以逃过分崩离析的命运。

  氐族是高度汉化的农耕民族,人口不过百万,战力又远不如其他民族,北方统一全是凭借王猛在世时打下的深厚根基;在拓跋珪看来,今后数年若是苻坚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前秦就会进入灭亡倒计时。

  恰恰相反,苻坚从没有把民族问题放在心上,当年灭燕后,符融曾想利用天象鼓动苻坚杀掉前燕皇族,写信谏言苻坚“慕容氏非慕德义归化,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

  苻坚读信后不以为意,批评符融“德未充而怀是非,立善未称而名过其实”,认为符融道德修养不足,胸怀是非之心;行为不够完美,名不副实。

  之后回信劝诫符融“君子处高,戒惧倾败,可不务乎!”

  信的最后阐述了苻坚的理想“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汝其息之,勿怀耿介”。

  现在,天下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数千万黎民百姓还没有过上安宁的好日子,对百姓应该加以体恤,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人成为一家,与百姓同甘共苦,改善黎庶生活才是你应该做的,不要再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信的结尾是苻坚的结论“夫天道助顺,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

  上天会帮助顺应时势的人,君臣同力修德,就会免去灾祸;每个身处高位是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