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二十一张 良臣张恂第3/3段
在张恂看来,魏王接受其他民族的行为,恰恰是合格执政者的表现,拓跋珪表现出的开化,令张恂暗赞,晋室苟安江南,他们这些流落在北方的寒士只能投效胡族君主,一旦所投非人,就是千古骂名。
实际上,在当时价值观看,王猛投秦、张宾归赵……是楚才晋用,不存在汉奸与否的问题,与吴起投魏、卫鞅归秦没有区别。
与之相比,中行说、张元、平西王一干人才是真正的汉奸。
巡视一番,拓跋珪对国家农业有了清晰认识,除此之外,这个当初任命的屯田中郎将也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
原本拓跋珪用他,是因为无人可用加上其兄张衮的推荐,没有太过重视,但现实打了魏王的脸。
张恂就任以来,屯田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甚至他自己虚心向老农请教稼蔷之事,仅这一点,强那些所谓的名士十倍百倍,是真正的良吏,而且他不乏军略、谋略,一些言论让拓跋珪、燕凤二人频频侧目。
三人从农事谈到朝政,又谈到天下局势,前朝三代故事。
夕阳西下,拓跋珪准备返回盛乐,继续留在此处也是无用,作秀推几下犁更没有意义。
临别之际,魏王不吝对张恂的赞许。
“孤没有看错人啊,开垦田地、开渠引水、打造农具……桩桩件件,你都比孤预想中做得好。当今天下,最缺的就是如卿一般,愿意俯下身子,为黎庶谋求福祉的官员”。
“王上谬赞”。
张恂躬身行礼,而后说起心中感言:“臣出生之时,玄朔已经沦陷,垂髻之年历经羯赵、冉魏、前燕三朝,及冠之年入仕前燕,藉父祖余荫,为县仓吏,担任“浊官”。
臣常见所谓“清官”盘剥百姓,鱼肉乡里。
归家之后,立下誓言,若有一日为官,必定遵循圣人教诲,不忘百姓辛劳。
昔年,臣不过是一仓中鼠,王不以臣卑鄙,授臣高官,臣怎敢不尽心以报之!”
“清官”与“浊官”的概念,拓跋珪略有所闻。
清与浊不是指道德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学范畴。
由于魏晋时代门阀政治的发达,职官也因担任者门第的高下,出现清浊、高卑、贵贱之分。士族子弟担任的官职,被视为“清官”,寒门出身的官员担任的是地位卑下的事务冗繁之官,即“浊官”。
“八品”之下为浊官,而官员清浊、高卑、贵贱的观念在东晋比前燕更加严重。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就与清官、浊官有莫大关系,此时二十岁的陶渊明刚刚开始他的游宦生涯,正在为谋求低级官吏而奋斗。
二十二岁的刘裕在军中处处碰壁,低级士族的出身,严重制约了他的崛起,高门士族、次等士族、低级士族……每一阶都是极难跨越的鸿沟。
“真良臣也!国家之幸,社稷之福!”拓跋珪上前扶起躬身的张恂,郑重说道。
……
回程的路上,拓跋珪仍是不住回想这个给自己深刻印象的四旬男子。
两马并行,拓跋珪问起燕凤:“燕师,依你之见,洪让(张恂字)是个怎样的人?”
燕凤沉思片刻,试探着答道:“大概是西门豹一样的人”。
拓跋珪点点头,说道:“洪让起于微末,知民间疾苦,能恤民力、抚民心,是世所罕见的良吏!
这正是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先贤的智慧,后来人远远不及啊!”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