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 不同的传说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那遥远的古时期,当氏族部落的先民们面对“玄黄天地、洪荒宇宙”之时,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是谁创造的这一切,是谁在主宰他们的命运,是谁在控制风雨雷电这些超自然的力量。

  逐渐地,他们想象出相应的图腾加以崇拜,这就是他们的神。从金文“神”字的象形意义——一个跪着的人去祭祀图腾,这仿佛说明神在氏族部落人们的观念里是植根于遗传的。

  然而,“神”字只有金文,没有甲骨文。说明这个字不是最早出现的。

  甲骨文有个“申”与其对应,即最开始的“神”字。申,在《释名》中的释义是: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備成也。

  古中国认为天地万物形成是“一元复始”。这里的“元”字,说的就是宇宙的洪荒之世——宇宙最初的形态。

  元者,开端、气也。万物皆由“气”而来,聚而束之,谓之申,尔后申也就有了身。

  “气”与“身”相互交织、形成的过程中的一切奇妙发展,都是先民加以崇拜的图腾——神。

  发展就意味着,神是变化的。比如,道教中开天辟地的盘古、造人的女娲是神,儒家中三皇五帝是神。

  这些神的共同特性就是都以创造者的姿态出现,盘古开天辟地是创世者,女娲造人是人类的创造者,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总而言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句话仿佛印证了时空的演变,却道不尽时空的由来,更无法印证时空的初态。

  “天地玄黄”,顾名思义,就是讲天是黑的,地是黄的,天是冷的,地是暖的。

  这出自《易经》的四个字,看似虚无缥缈,但却作为经典流传千古。

  渺小的我们很难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内涵,但是这四个字组合到一起,我们好像可以获得它们体现出来的一种意境。

  仿佛天地生生不息,在运转,在演变,冷暖交织在一起,演变出一个空间,形成一个系列,幻化出一个世界。

  《易经》云:“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讲的是精神与物质的一种区分,或者又可以说是一种统一。

  这正好又与“天地玄黄”的意境有所契合。天地的分离,仿佛与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分相符,但天地的分界处,玄黄的交织融合处,又仿佛意味着统一。

  试想,如果这种统一无限向内,天地沿着时间系列往回无限坍缩,玄黄逆向演变完全交织融合,最终就形成一个统一体,一个混沌状态的统一体,即古中国的太极,现代物理学称之为宇宙形成之前的超密度无限坍缩的粒子。

  “宇宙洪荒”,出自《淮南子》和《太玄经》。《淮南子》记载着:“上下四方叫作宇,古今往来叫作宙。”

  从淮南子记载的语句里不难理解,“宇”表示天地四方,是空间的概念,“宙”表示历史的继承,是时间的概念。

  而西汉扬雄所作的《太玄经》里留下了“洪荒之世”的话语,是说地球形成以后的初期形态,是荒古时期,或者说是恒古与荒古的过渡期。

  这就合成了“宇宙洪荒”这个词。

  其实,可以看出来,“天地玄黄”和“宇宙洪荒”反映出来的意境很类似,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都是要表达宇宙初开那段时期的谜一般的内容。

  ———————————

&ems的统一体,即古中国的太极,现代物理学称之为宇宙形成之前的超密度无限坍缩的粒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