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章 最后方舟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安娜就跟周宁商量,她说“浩劫到现在已经超过了百日,对于那些并不擅长在与怪斗、与人斗中求生存的专业人才来说,百日磨砺,已经足够了,再磨就扭曲了、甚至磨灭了。我们是不是该抄底收割一波了?”



周宁当时就明白了、安娜这是要为联邦土地上生存过的三亿多人,保留最后一点点文明的元气。



于是在询问过美娜那边的生产安排后,同意了。



保护伞公司的所有生产,都是按照美娜给出的最优解、最效率排序的。



比如什么时候自我克隆第二台大型激光打印机,什么时候建立新的改装生产线,什么时候打印建筑用熔铸机等等。



周宁在不断的发布新命令,美娜就会依照这些命令,以及现实中的具体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微调。



可以说,这是个分秒必争的生产计划。答应了安娜,就涉及一系列的调整。



比如,为了养活这些突然多出来的人口,人工合成食品生产线就得再上至少一套。



再比如,运载设备也得增加。



而这又涉及生产原料的汇拢等顺风车式的效率利用……



总之,保护伞虽然庞大,但在美娜的统控下,就像一台堪比钟表运转的机器。安娜虽然在很多事务上能拍板,却是没办法见缝插针干私活的,因为没有那个缝隙,除非周宁说行。



于是,周宁的‘精英收割’计划,就夹杂在了‘最后方舟’计划中。因为后者涉及的人员更庞大。



而之所以叫‘最后方舟’,是因为这一波收割之后,剩余的联邦地界的人类,保护伞公司就放弃了。



以后也许还会有其他拯救,但那绝对是佛系的,看当时有没有那个闲力,而不像这次,这是有目的的割一批。



具体落实倒也不复杂,规格类似于支奴干的游隼放大版,有的放矢,自己去接人。



肯走,那就上机;不肯,那就放弃。



实际上早在浩劫初期,联邦就已经收割了一茬各行业的精英。



后来,以州、军方、某公司、某组织势力的名义,也收割过几次,但都不成体系,规模也不如第一次大。



从这个角度看,保护伞公司的这波收割,貌似是根本没赶上热乎饭。



但保护伞公司有自己的相关逻辑和筛选标准。



比如说,周宁就很强调综合素养和创造力这两个概念。



用他的话说“我们不需要什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业绩有成的知名专家、学者。毕竟他们再牛哔,也没有我掌握的技术牛哔。



而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人的创造力主要集中在27-37这十年,有干劲,知识积累达标,同时又没有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



纵观大多数科学界的牛人,都是这个时间段拿出关键理论,或取得关键突破。再后来都是围绕这理论和突破的拓展和补完。这是层级飞跃和台阶式提升的差异……”



当然,周宁只是给出了一种论调和说法,美娜在筛选时,可不是为了讨周宁的欢心而定标准,具体要复杂的多。



而这一切,自然是建立在以卫星观测体系,配合无人机监控体系所形成的情报网基础上的。



无人机,或者说半永久式侦查飞行器,其生产序列还要早于游隼等载人飞行器的建造。



现代人对于情报的重视,在周宁的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他营建的势力,在刚完成最基本的自保武力获取之后,就着重于让自己变得耳聪目明。



不过具体也是有侧重点的,列强的关注度就比较高,像那些殖民地国,所能分配的观察资源就很少了。



而看都看不见,支援就更不可能有了。



虽然nt悍将能做到冲进变异者群中大杀四方,缠着你保护伞公司的bow不会那么使用。



毕竟在现实中,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