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又忆江南》第2/2段
汪海洋点评道:“这首歌的特色,刚刚秦教授已经点评过了,我不再多说了。我就说一下这首歌的编曲。一首歌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效果怎样,编曲是很重要的。这首歌的伴奏,用了大量的西方乐器作为背景,又把竹笛、古筝、二胡、琵琶这些极具东方特色的乐器放在主音位置,突显了民族特色。再配上陈珺这一把甜嗓,让我有一种突然穿越到了千年前的江南小镇的感觉。真的很棒!”
陈珺感谢。
主持人继续点名:“何焜老师——”
何焜是国内新摇滚代表人物,作词人,作曲人,国内第一摇滚组合——背嵬军乐队的主唱。
他点评道:“我这人比较直接,也不喜欢光说好话,我就说一下这首歌的不足之处吧。这是一首嫁接了戏曲唱腔的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就是要古风古韵,这首歌做到了这一点,辞藻很华丽。但我个人觉得歌词有点过于偏重辞藻,显得内容很空,说难听点就是无病呻吟。全部歌词看下来,给我的印象就是:我很思念一个人,怎么办?去江南逛逛吧!”何焜说到这里略停顿了一下,总结道,“所以,我个人建议,在歌词内涵方面再深入一点,赋予它一个强大的灵魂,那样的话,这首歌会成为国风当中的经典!”
“非常感谢何老师指教!”陈珺鞠躬道谢,也不驳何焜面子,“我会继续打磨这首歌的。”
“小陈,你赚到了!”已经年近花甲的陆桓不等主持人引导,直接点评起来,“阿焜的点评绝对是肺腑之言,我想他肯定是不想你浪费这一首好歌,因为这首歌有成为经典的潜质。我也希望你把歌词好好打磨一番。我很期待最终的成品。”
陈珺又一次鞠躬道谢。
“终于轮到我说了吧?”评委中年龄最小的郑攸叙说道,“在你唱完第二段之后我就有一个疑问。第二段在曲调上,我觉得像是江浙一带的戏曲,比如越剧、昆曲,好多都有类似的调式,这也和歌词中屡屡提到的‘江南’更加贴合。但是你的唱腔,很明显是北方戏曲的发声方式,像是京剧、梆子戏,都有这种发声。我想知道,有什么原因吗?”说完用希冀的目光看着陈珺。
一直在后台看着闭路电视的许戍,闻言不由大惊——妈蛋,这郑攸叙问得太刁钻了吧!老婆这唱法是学原来那个世界的姚贝娜的,让她怎么回答?
印象里唱过这首歌的其他人在歌曲后半段都采用江浙戏曲的唱腔,只有姚贝娜用了北方戏曲唱法,而且当时这首歌的作曲人付林也在现场,并没有提出类似的疑问。
现在这问题一出,让陈珺怎么回答?说她自己是“贝壳”,还是说这个版本已经证实了会更受网友喜爱?
这边许戍替自家老婆焦急,那边舞台上的陈珺却显得胸有成竹,开始回答:“我和我的伙伴在完成这首歌曲之后讨论过唱法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歌词中无论是‘忆江南’还是‘下江南’,都说明歌里的人并不在江南。如果用江南戏曲唱腔来唱‘下江南’这样的歌词,会有一种‘本身已经在江南了,却还想到江南去’这样的矛盾。而在汉语中,从北向南才能称作‘下’。所以,我们选择了用北方戏曲的唱腔,来突显地域的差异和距离感,从侧面烘托对江南的思念或向往的情绪。其次,用北方戏曲唱腔唱江南戏曲的调式,还会给人一种‘北方人用江南腔调说话’的即视感。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如果学习另一个人的说话腔调,大多是‘爱慕’、‘思念’这一类的感情在作祟。所以,我们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一度程度上也是对前段‘又忆江南’的呼应和递进。”
后台,听完陈珺的回答,许戍不由大叫一声:“漂亮!”
他是真没想到陈珺会把这首歌挖得这么深,同时许戍也对自家老婆这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暗自佩服。
舞台上,郑攸叙一边鼓掌一边肯定:“说得太好了!我很欣赏你这种做音乐的态度。”
接下来,主持人不失时机地又打一波广告,然后引导流程进入打分环节。
………………………………
PS:个人认为《又忆江南》是姚贝娜最巅峰的代表,没有之一。无论唱腔、神态、外形、动作,怎么夸都不过分。尤其是她的眼神,无法形容,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注:《又忆江南》词:陈道斌,曲:付林。
这里有些黑陈道斌大师了,抱歉!小说而已,为了制造矛盾,只得昧着良心乱写,望读者轻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