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感悟和表演第2/3段
上辈子贺新在电视里每每看到这种的时候,首先一个感受就是解放前的人真有钱,穿的衣服比现在的人都要好,另一个感受就是那个时代有这种衣服吗?
要知道八九十年代还在流行那种宽大的西装,这种两千年以后才流行起来的各种款式衣服总不能穿越到了解放前吧?
《紫蝴蝶》剧组的幕后团队没请什么港台的大咖,清一色都是上影厂的制作班底。而这一批普遍年龄在三四十岁以上的幕后团队又基本都是本地人,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对二三十年代曾经的十里洋场有清晰的认识,绝对不会胡编滥造,服化道都相当符合年代特征。
比如说贺新现在身上穿的衣服,衬衫是软沓沓,裤子也没什么裤缝笔直,同样是蔫蔫。这是因为那个时代衣服的材质只有棉、毛、麻、丝。那种从石油里提炼的化纤之类,做出来的衣服很挺括的合成纺织品要到五十年代才开始盛行,而到国内那种一度被人追捧的的确良衬衫那也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二三十年代包括解放前,就是这种软沓沓,毫不笔挺感觉的衣服。贺新在中戏小剧场看过解放前费墨导演的《小城之春》,那里面人物穿的西装就跟他现在身上的差不多。
就好像贺新在服装间里看到的,剧组专门为章紫怡定做的旗袍,都是那种开叉顶多开到小腿上部,还有两个扣子的保守款式。
至于象后世影视剧中出现的那种叉恨不得要开到胯部,能露出整条大腿的那种旗袍,那是五六十年代在香港那个腐朽的资本社会,专门供舞女穿的。
贺新在屋里走来走去做心理建设的时候,摄影、灯光、收音以及场务等早已做好准备的幕后工作人员都在场,他们都好象习惯了一样,一个个脸上的表情波澜不惊,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样子。
“刺啦!”一声,搁在现场执行导演手里的对讲机响了,里面传来楼烨不紧不慢的声音:“差不多了吧?”
执行导演目光看向贺新。
贺新深吸了一口气,朝他点点头。
“可以了,导演。”执行导演朝对讲机里说了一声。
然后就听楼烨道:“嗯,那就开始吧。”
现在没有所谓的“Action”,这会儿就已经开始拍摄了。
刚开始的时候,贺新很不习惯这种拍摄方式。记得第一次拍的时候,楼烨也是这样在对讲机里说了一声“开始吧。”然后他就等着,等了好一会儿,没听到有人喊“Action”,不由回头问摄影师王玉:“可以开始了吗?”
结果王玉一脸懵逼道:“我正拍着呢!”
这时贺新才发现王玉肩上扛着的摄影机上的指示灯是亮着的。
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楼烨极少会打断演员的表演,说话结巴就结巴,走路摔一跤就摔一跤,哪怕突然间忘词了,一两秒中尬住,他也允许。总之,只要你在表演,他就不会喊停。
然后就会在对讲机里说:“很好,非常好,你能再来一遍吗?”
于是这种重复往往是十几遍,甚至二十几遍都很常见。
慢慢的贺新get到了楼烨的用意,他总是想要演员最真实的一面,什么台词、剧本这都不重要,他会屏蔽掉所有的细节,也拒绝贺新提出想去监视器那儿看一遍回放,只是说:“你觉得你是对的,那就是最好的。”
这样就会产生两个后果,一个是反复同一场戏,贺新有时会觉得很烦躁,一遍比一遍演的差。而有时却会演的很嗨,如果你有七八种演法,可以尽情的展现出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贺新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用技巧演戏了,当初拍《单车》和《蓝宇》时的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代入感正在逐渐消失。
而楼烨要的恰恰是你抛开所有的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最真实的表演。很多时候,贺新在表演过程中的即兴表演,或者下意识的表演,往往都会赢来导演的啧啧称赞。
所以他在每次开拍前都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让自己尽量代入到角色中。而且他还发现,自从自己学会开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