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红油辣子】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咽了咽口水,彭正祥问:“这是”</p><p>“油辣子,”赵瀚微笑道,“可惜,酿豆瓣酱需要时间,也不知铅山的空气菌落是否合适。嗯,最主要的,还是我不清楚具体工序。”</p><p>江西菜的品种很多,尤属铅山菜比较重口,而且因为商贸繁荣,吸收了大量其他菜系的特征。</p><p>就说明末的铅山菜,上流士绅商贾,吃得相对比较清淡,但也整体偏向重口。下层的贩夫走卒,简直越重口越好,街头小吃早已五花八门。</p><p>赵瀚属于野路子,对川菜比较熟悉,正好符合此地口味。</p><p>可惜,川菜之魂“郫县豆瓣”,此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p><p>明代的川菜,跟后世川菜,完全就不挨边的。</p><p>四川流行胡辣汤,你敢信吗?</p><p>根据明代文人记载,胡辣汤也曾是四川美食,大致做法跟北方一样,只是改用了米粉来勾芡。</p><p>若赵瀚提前统国,四川人没死那么多,用不着湖广填四川,恐怕这个时空很难诞生“川菜”。</p><p>“有米线吗?”赵瀚问道。</p><p>“有。”彭正祥没再使唤徒弟,而是自己把米线给端来。</p><p>米线,隋朝叫“粲”,宋朝叫“米缆”。明清两朝,书面写法是“米糷”,民间已经俗称“米线”。</p><p>烧水下锅,十多碗米线捞起来,放入酱油、蒜泥、葱花和油辣子。</p><p>红绿白相间,色香味俱全。</p><p>赵瀚说道:“没有味精,以后做米线,可熬鸡汤或骨头汤提鲜。”</p><p>彭正祥不知道味精是啥,只能奉承点头:“师父教诲,徒儿记住了。”</p><p>赵瀚吩咐道:“端出去,让他们别查账了,先填饱肚子再说。”</p><p>彭正祥忍不住问:“师父,我能尝尝吗?”</p><p>“尝吧。”赵瀚笑着说。</p><p>彭正祥下意识放入薄荷,被赵瀚给阻止,让他单纯体会油辣子的魅力。</p><p>此时做菜,各省喜用紫苏,铅山这边尤喜薄荷,好多菜品都把薄荷往里扔。</p><p>彭正祥把米线拌匀,吃了一口,又辣又爽,辣得流鼻涕道:“若寒冬腊月,吃上一碗油辣子米线,怕是更加美味百倍。”</p><p>“你算一下成本,拿给掌柜的定价,以后早晨就卖油辣子米线。嗯,油辣子汤面也可以。”赵瀚说道。</p><p>彭正祥想了想说:“师父,这油辣子,似乎还有别的用途?”</p><p>“你自己钻研吧,”赵瀚笑道,“每半个月,我教你一道新的菜品。今日便教你做红油白斩鸡,正好顺手给米线熬鸡汤。”</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