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风暴战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行星级战舰内部的一个庞大空间中,100个球状的驾驶舱分两层整齐排列着。每一个驾驶舱都有两个半圆形的钳式锁闭机构,分内外两层将“圆球”固定了起来。这就使的处于最内层的驾驶员座椅可以全方位360度的进行旋转,实时模拟宇宙空间中战机的姿态。这100个可以灵活转动的“圆球”,就是风暴战机的远程控制终端。

  早在战斗飞船设计之初,军方和战舰研发人员,就对是否需要制造小型战机以及制造何种类型的小型战机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宇宙战争不同于地面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的立体性和广阔性。几乎没有任何边界的战斗区域和三维方向上的无限延展,对战机的机动性、武器威力以及攻击距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多种攻击方式和强大攻击力的大型战舰无疑是太空战争的首选,它们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的广阔性这一特点,将自己的攻击半径扩大至级远的距离,进而减少接触战对己方飞船的不必要伤害。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战舰编队构成,那小型战斗飞船无疑是没有存在必要的。但是,也并没有人能够预料在太空战争中到底会遇到什么情况。是否需要登上敌方战舰进行战斗?是否需要登陆星球进行地面作战?这些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过太空战斗的人类来说都是个未知数。但未知本身就代表着可能,于是小型战斗飞船的建造计划被正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最终命名为“风暴战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战舰的设计者们,那就是小型战机是采用载人操作的方式还是无人操作的方式?要知道,人体对于加速度的承受极限是9个g,也就是9倍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而经过推演,小型战机想发挥自己体型和速度的优势,起码要达到100个g的加速能力,也就是每秒钟能够提升1000米每秒的速度,这对于身处其中的驾驶员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在这种巨大加速度的作用下,人体会瞬间被压成一摊肉泥。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无人驾驶的操作方式似乎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远程操控的无人驾驶战机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通信延迟问题。面对宇宙战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公里的战斗区域,以光速传播的战机操作信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延迟。超过30万公里的作战半径,通信延迟就会超过1秒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无疑是无法被接受的。

  最终,风暴无人战机被设计成了载人、遥控双操作模式。宇宙战中,风暴战机使用无人驾驶模式,由母舰内的驾驶员通过全息驾驶舱进行远程操作。这种模式的作战半径被设定为了三万公里,0.1秒的通信延迟已经是高速的太空战争所能接受的极限了。而在战争中后期,敌我战舰开始近距离肉搏战的时候,风暴战机则可以搭载上驾驶员出发进行战斗,完成登陆作战或者是星球表面作战的任务。

  每艘行星级战舰可以承载100架风暴战机,此刻这些战机就整装待发,停靠在行星级一号战舰的机库内,而风暴战机编队的队长矢亮同其他99名驾驶员一样,正在自己的全息驾驶舱中进行着最后的调试工作。由于行星级战舰除了生活区通过旋转产生了模拟重力以外,其他的功能区域均处于失重状态,这些驾驶员的身体不得不被牢牢的固定在座椅之上,以防止驾驶舱的高速旋转将驾驶员甩出全息投影区域之外。

  此刻,从驾驶舱的外面已经看不到里面的矢亮队长了——他的身体连同操作设备,均已被纳米全息投影彻底包裹。通过这种可以提供真实触感的纳米全息技术,驾驶员在这个发光的圆球内将实现完全身临其境的战机操作过程。

  通讯设备传来了姜山统帅的声音,“矢亮队长,开始你的表演吧。”

  “所有战机注意,成阶梯队形,启航。”

  随着矢亮队长命令的下达,100艘风暴战机尾部的推进引擎同时亮起了蓝色的光芒,战机编队10艘一排,以一个缓慢的速度从机库中离开了行星级战舰,在进入到宇宙空间的下一刻,就瞬间开始了加速,如离弦利箭一般急速向着目标飞船驶去,在空间中留下了一道道蓝色的残影。即使数量只有100艘,战机编队也依旧给人一种铺天盖地的感觉。

  驾驶员们虽然已经在模拟程序中无数次的驾驶风暴战机,但是想到自己此刻操控的是一艘真正的宇宙飞船,再加上纳米投影设备营造的真实环境,极富冲击力的加速过程仍让每一名驾驶员的肾上腺素开始了飙升。

  “队形散开,成五队编组模式,以预定攻击平面坐标为基准,顺时针方向交替位置,开始围绕目标飞船螺旋飞行。”矢亮在距离目标500公里的时候下达了新的命令。

  所有此刻,从驾驶舱的外面已经看不到里面的矢亮队长了——他的身体连同操作设备,均已被纳米全息投影彻底包裹。通过这种可以提供真实触感的纳米全息技术,驾驶员在这个发光的圆球内将实现完全身临其境的战机操作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